仁爱助学项目阶段性总结报告
报告期: 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
数据来源: 仁爱助学项目历史资料、2024-2025年度助学款发放数据,活动管理记录,培训记录,“让爱传递”--志愿者活动反馈表(有效样本量:114份) 
报告目的: 本报告旨在阶段性评估仁爱助学项目,2024-2025年度的整体成效,重点分析项目在传统模式深化与新模式探索方面的成果。报告结合定量数据与志愿者、受助对象的质性反馈,评估项目效益、影响与可持续性,为未来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一、 项目概述 
仁爱助学项目是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于2007年3月成立后开展的首个慈善项目。十七年来,项目始终秉持“资助为起点,关怀为重点”的核心理念,专注于为事实孤儿、困境儿童提供物质帮助与心灵陪伴。 项目已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包含“传统走访助学”、“主题活动、夏令营”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项目通过独创的“仁爱大朋友”志愿者模式,构建了志愿者、受助学生、家庭及社区多方共赢的公益生态。 截至2024年底,项目累计支出善款约3,894万元,帮助困境儿童超18,755人次,覆盖全国43个市县,拥有稳定志愿者团队27支,累计参与志愿者22,942人次。 
二、 项目核心模式与创新实践 
2.1 传统助学模式的深化 
传统模式以定期入户走访为基础,提供助学金和基本生活物资。评估期内,项目通过优化志愿者培训、加强流程标准化(如三合一团队建设)、持续提升关怀的精准度和深度。
通过走访记录专人审核,及时提交反馈资料给捐赠人,提高透明度和反馈及时性。
2.2 践行“补位慈善”
   政府提供孤儿和事实孤儿补贴,每月1300+元,已全面覆盖。主动调整资助条件,重点支持目前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的困境儿童,如把“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离家”的学生,纳入资助范围。
2.3创新模式的探索与拓展 
- 助学项目升级探索武昌主题活动试点:在城市社区场景下的深度实践。项目为小学、初中阶段的困境儿童设计全年性、系列化的主题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暑期夏令营、安全教育活动等,从情绪管理、社会融入、生命安全等多维度进行干预。
     
- 祁爱守护,共筑成长之路试点项目:成功将“主题活动”模式向区域外(河北安国市)进行系统性输出。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本地志愿者提供体系化培训,并开展“文化+公益”(如中药香囊制作)等特色活动,实现了项目的可复制性与本地化融合。
     
三、 项目产出及效益分析 
3.1 物质援助产出 
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间,项目在全国共27区县为692名学生发放助学款81万元,并配套每人150元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及学习用品、衣物等,有效缓解了受助家庭的即时经济压力。 其中24年新增受助学生361人。
3.2 心灵关怀与能力建设产出 
这是项目效益最显著的层面,主要体现在新拓展的项目中: 
- 心理健康支持:助学项目升级探索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情绪管理,建立积极心态。
     
- 社会能力提升:夏令营、公益劝募实践等活动,显著提升了儿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筑梦十八志愿填报辅导夏令营,提升高考生自我认知和对各专业未来发展方向认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志愿方向,避免滑档;很多学生表示,愿意下次活动也来当自愿者。
- 安全与生命教育:“生命守护·童安行”等活动切实增强了儿童及家庭的风险应对能力。
     
- 文化认同与传承:安国项目的“中药香囊”制作等活动,将公益与地方文化结合,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自信。
     
3.3 志愿者成长与赋能产出 
2024年志愿者参与助学活动超过1300多人次,包括入户走访、主题活动、培训护持等。问卷反馈显示,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长: 
- 心灵成长:多位志愿者提到“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内心变得更包容、平和。 
- 能力提升:在沟通、组织、协调和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 社会网络拓展: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了社会资本。
     
四、 项目影响力评估
 
4.1 对受助学生的深层影响 
项目的影响远超经济层面,实现了“双向滋养”: 
- 从自卑到阳光:长期陪伴使许多内向、自卑的孩子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 从受助到助人: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从“接受爱”到“传递爱”的价值感,完成了积极的身份转变。 累计至少100+名受助学生上大学后,成为志愿者参加助学走访。
- 教育连续性保障:综合支持体系有效降低了困境学生的辍学风险,为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创造了条件。
     如,通过与基金会医疗救助项目联动,涿鹿助学队帮助一名学生治好腿疾(血管瘤),重返校园。
4.2 对志愿者群体的影响 
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精神提升: 
- 价值观重构:亲见困境中的坚韧,更珍惜生活,减少抱怨。
     很多小志愿者从8岁开始参加入户走访,就每年主动要求参加下次走访,持续5+年,很明显更加有责任感,几乎没有叛逆期,并带动很多同学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 公益能力专业化: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了开展公益服务的专业素养。
     每年在北京、石家庄、大同、涿鹿等地组织新志愿者培训10+场,培训新志愿者300+人。重点培训沟通技巧和走访心态,注意事项等,对志愿者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 社会责任强化:从“参与者”转变为公益事业的“倡导者”和“传承者”。
     很多志愿者坚持助学走访5年+,10年+,逐步成为捐赠人,成为助学团队骨干。每年组织京津冀队长和骨干培训会议,60+人参会。
4.3 对社会治理的贡献 
- 政社互补:项目在政府政策覆盖不足或不够灵活的领域发挥“补位”作用,完善了社会福利网络。 
- 模式示范:项目成功的“可复制模式”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 
- 慈善文化传播:“让爱传递”的理念和蓝丝带标志,推动了社会慈善氛围的营造。 
五、 项目价值、挑战与未来展望 
5.1 核心价值总结 
- 创新性:“资金+关怀+能力建设”的综合干预模式,精准回应了困境儿童的多维需求。 
- 可持续性:强大的志愿者体系和文化是项目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
     
- 可复制性:成熟的运营模式支持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功拓展和落地。
     
5.2 面临的挑战 
- 资金可持续性:作为非公募基金会,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以支持规模扩张。
     
- 服务质量均质化:随着项目地域扩大,需确保不同地区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 深度陪伴的挑战:志愿者流动性可能影响与孩子长期陪伴关系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