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
玉树州利民协会
他希望
用教育唤醒沉睡的梦想
他坚信
梦想,每天都在生长
他是求松,
利民学校的创始人

梦想照进现实

求松:玉树刚发生地震仅仅两三个小时,我就接到了仁爱慈善的电话问我目前急需什么。当时,我正带领30多名志愿者救人,我就告诉他们地震灾区物资奇缺,急需药品、食品、帐篷、大衣、棉被及饮用水。


两天后,仁爱慈善志愿者就赶到玉树和我们一起抗震救灾,走访,发放物资。大家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同甘共苦,亲如一家。由此,我认识了仁爱慈善的秘书长林老师,他不但关心我,还教了我很多做公益方面的知识,他是我的公益导师。
有一天,我和林老师一起吃午饭,林老师对我说:求松,你不能这样盲目去做,现在抗震救灾哪里需要你,你就去哪里;等抗震救灾结束了,你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如果,你想把这件事做长久的话,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项目去做。 于是,我就把自己一直想办学校的梦想告诉了林老师。
林老师听完我的想法后,就鼓励我大胆去做,说仁爱慈善会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如果你需要仁爱慈善,请记住仁爱慈善是你的后盾,永远在你的背后。听到林老师的这些话后,我是既开心又感动,内心充满了力量,于是才大胆去做。


地震过后几个月,在仁爱慈善及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注册成立了玉树州利民协会,筹建玉树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在拥有500多平方板房的服务中心设立了利民学堂,为当地牧民失学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文化知识培训。
学校设置了掐丝工艺、唐卡绘画、板画艺术、藏医培训、藏香制作、手工纸和藏纸的制作、藏文书法、电脑培训等多门民族特色、现代技能课程,还开设了汉语、藏文、思想品德、文艺等文化课程。学校为课程添置了配套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相关文化和技能,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技能的青年人才。
其次,成立仁爱慈善社区服务中心为周围的藏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针对流动人口和重灾户进行物资发放的查缺补漏工作。他们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配合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灾民一起重建家园。 


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仁爱慈善作为政府主流救助体系的补充者,民间公益组织的协调者,以及灾后原生公益力量的培育者,践行“补位慈善”,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得善行得以持久的延续。
求松谈到,利民学校第一次招生时被人告诫:你管不了这些孩子的,他们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但求松坚信真正能够为这些孩子们带来改变的一定是教育。利民学校的三年教育模板是针对牧区超龄孩子们设计、结合品德教育、维生技能和文化知识为一体,并为牧区贫困超龄失学牧民子女提供就业和创业辅导与支持。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做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求松老师也是这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
思想品德课是利民学校的主课,由我亲自来讲,课程内容包括弟子规、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木格言等,培养学生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优秀青年。求松说。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建设中的学校
利民学校始终秉承“品德第一”的教育理念,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如今,利民学校的学生从一字不识到能用普通话跟人交流,还能写日记、写文章,读自考大学。从在当地爱打架惹事的小霸王变成了热心助人的志愿者。他们品行善良、礼貌待人,学习刻苦,懂得感恩,从接受别人帮助到现在成为志愿者去帮助别人,利民学校已经一步步改变了牧区很多的孩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谈到办利民学校的心得时,求松说:回想过去的几年,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改变。曾经是平平淡淡生活,如今承担起一份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捡起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帮他们打破识字和技能的壁垒,没有人注定被遗弃,只需要有人伸出手拉一把。

学校全景

梦想点亮人生

转眼,利民学校已经走过八年的风雨历程,从帐篷学校、板房学校、租聘民房学校,再到拔地而起的新校舍。从最初的二十几个学生,到如今每年256个学生。
八年坚守,一千多名学生在利民学校的陪伴下完成学业,他们有读自考大学,有毕业后成为老师的,有自主创业的,有留校任教的。他们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自己的梦想,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谈到做利民学校遇到最大的困难时,求松说:最初办学校,父母不理解,闹矛盾,一个月都没有与我说话。因为地震中奶奶去世,房屋受损严重,需要搬家、修缮等。但是,震后一个多月,我天天忙着去救灾,每天不在家。
父母曾流着泪对我说:如果你是孝子,你必须对我们负责,必须放弃你现在做的事,否则,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那天,听完父母的话,自己就躲在一个角落里哭。当时,我的内心特别挣扎,坚持还是放弃。于是,我打电话求助二哥,二哥劝我不要放弃,并支持我办学校的愿望。


后来,我的母亲患病卧床,我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照顾她。病床前,母亲虽然没说一句原谅我的话,但她摸着我的头,看着我微笑,我知道,母亲原谅了我。
2017年,我的父亲看到利民学校建起了美丽的校舍,能帮到这么多孩子读书,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父亲眼含热泪对我说:可惜你的母亲不在了,如果她还活着,看到你今天所做的这一切,她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如果我们当初知道你会这么做,我们又怎么会反对你?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感到很欣慰。
八年前,仁爱慈善在玉树利民学校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利民学校从一个帐篷学校成长为占地5000平方的玉树州利民职业培训学校。并且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它的成长轨迹是汉藏亲如一家的真实写照,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永远笃定而温暖。


求松感言:利民学校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政各级部门一直以来对我们大力支持和指导,离不开仁爱的一路扶持与陪伴,离不开以苏同老师、王晶晶老师、木头老师、李英杰夫妇,南都公益基金会等为主的4万多爱心人士及机构的长期支持与爱心奉献。利民学校的师生将会永远铭记这一双双援助之手,感恩这一份份关爱之情。
能力之外,必有勇气加持。成功者一定要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
采访到最后,我们请求松老师谈谈利民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及愿望时,他认真思索之后回答:希望能在帮助牧区超龄失学牧民子女(孤儿、残障孩子)实现梦想的同时,通过维生技能+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牧区本土人才,给牧场一个崭新的明天。
其次是创办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藏香、唐卡、掐丝、手工皂、唇膏、手工纸等工作坊),帮助学生解决劳动就业,学以致用。以营利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邀请国内经验丰富的老师与本地老师组成教师团队,结合创新与实践,研发适合当地发展的教材课程,探索建立一个中国牧区专为超龄失学牧民子女开设的3年教育模板。
最后,我们希望能逐步在偏远牧区超龄牧民孩子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利民学校分校,用教育改变牧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推动牧区的发展。为新玉树输送更多有文化、懂技能、有道德,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报效祖国,反哺家乡。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到远方的树,为孩子种下幸福生活能力的种子。心有多大,天地就多大;梦想有多远,路就走多远。诚如求松老师所言:有一个梦想,每天都在生长。在此,祝福求松老师的梦想如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路盛开,迎风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