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
玉树州利民协会
他希望
用教育唤醒沉睡的梦想
他坚信
梦想,每天都在生长
他是求松,
利民学校的创始人
2017年的学校
我相信:梦想是一颗种子,会在心底生根发芽。办学校是我很早就有的一个梦想,那时我大概是十八九岁。因为可以帮助失学的超龄牧民子女重拾梦想,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6月北京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玉树州利民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创始人求松老师在北京仁爱的专访中这样吐露自己的心声。
采访中,提到创建“利民学堂”的初衷时,求松老师面对镜头直言不讳,诚恳而真切地回答着每个问题,也分享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我办这个协会的最终目的是办学校,因为有了这个想法而认识了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仁爱慈善”)。由此,梦想的种子开始发芽,我爱我的梦想。
微胖的身体,麦色的皮肤,暖人的眼神,说到兴致时他会耸动一下肩膀,他眯眼露齿笑的欢悦表情,如同格桑花绽放出婴儿的光芒。真实,本色,这是初次见面时对求松老师的第一印象。
因为热爱,所以幸福!请听幽默且低调的求松娓娓道来。
2010年的帐篷学校
向 着 梦 想 奔 跑
求松:我是求松,来自青海玉树,出生在牧区。以前,牧民都是放牧为生,祖祖辈辈都是跟着牦牛,一年四季不断的迁移。近年,随着国家退牧还草政策的落实,许多牧民结束游牧进入城市生活,由于语言不通,没有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始终难以融入城市。
对于外界来说,藏区是落后的、神秘的,甚至是原始的,青海玉树仍有大部分牧民保留着游牧的习惯,因小时候随着四季的迁移放牧或家里不重视知识,导致部分牧民孩子失学,年龄在十五岁以上,除了放牧之外没有任何生存技能。
在偏远牧区,有很多这样的“超龄失学牧民子女”,因为对城市的向往,他们来到城市,由于没有知识,没有技能,语言不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年除“挖虫草”一个多月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无所事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歧视甚至被欺骗。他们对未来没有方向,对生活没有信心,游走在犯罪和暴力的边缘,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010年的帐篷学校
在我18岁那年,我的一位牧民朋友去西宁,在城市里迷失了方向,想问路,但是那边都是汉族人,因为语言无法沟通。他说:我走进人群,就像一头牦牛。我说什么别人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我也听不懂。没有文化,太可怕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萌生了想为他们办一所学校的愿望。
在此,我非常感恩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不识字。1986年,我刚刚4岁,父母为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上学,举家从牧区搬到玉树城镇。儿时,父母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不要像我们一样变成绵羊。藏族有种说法,绵羊是比较笨的意思。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比较幸运的开始学习并爱上读书。
当我走入社会后,又发现很多问题,在饭馆吃饭经常会看见一些年长的牧民因为不识字,吃饭不看菜单,而是看别人吃什么自己就点什么。看到这些现象,想办学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2006年,我开始做扶贫类公益,就是捐助一些物资到牧区。刚开始物资不多,主要是把物资捐助到牧区后,拍照片发给对方。后来,我们做公益的信息就被放到一个相关网站,大家知道有一个叫求松的志愿者。
2011年的板房学校
如果说走在做公益的路上是为了收获更好的自己,那么,此刻的求松正走在追梦的路上。在我们谈到利民学堂如何与仁爱慈善建立公益合作关系时,求松老师有些激动。他停顿片刻后说:利民学校就好比是仁爱慈善的一个孩子,没有仁爱的帮助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利民职业培训学校。是仁爱慈善让利民学校从梦想成为现实,从资金捐助到人力的培养,一路陪伴我们成长。
2015年租赁的学校
时间回到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当天,仁爱慈善成立玉树地震赈灾应急小组,于4月15日奔赴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