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二次到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做安宁志愿者服务。我今天的搭档是解老师。她赶到血液科后,我俩围绕着进病房后如何配合、如何向患者传递关怀、如何关照患者家属等问题简单地聊了几句。正在护士和我们做交流的时候,12床的临床大夫恰巧走来说,我们可以去看下12床的那位病人,她发烧、咳嗽、嗓子痛,刚确诊白血病,仅仅一周的时间,现在病人还不太接受。刚刚住进来,一直在问医生能不能治好?什么时候能好?情绪很不稳定,严重焦虑不安。希望我们去和她聊聊天,缓解一下她的焦虑情绪。解老师和我听后不约而同地说:“好,我们去看望12床病人”。
      一进病房,看见三个阿姨慵懒地躺在病床上,看似正在休息。解老师和我对病人介绍自己说:“我们是安宁服务的志愿者,到病房来做关怀陪伴和聊天的,看看有没有什么需求,需要我们做的?”三位病人一起摇头说:“不需要。”解老师和我就一直用微笑友爱的眼神,看着她们。这时,12床的家属问:“你们是做什么的?”
“我们是安宁志愿者。”
“是什么组织?来做什么?对病人有什么作用?”
“我们是协和的安宁志愿者,都是经过协和医院培训的,主要就是来病房里和患者聊聊天,对患者进行一下陪伴。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来的,离家比较远,病房生活也比较单调,没有电视什么的,所以,我们主要就是和病人聊聊天、说说话,做一个陪伴。但是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到病房来,还没有什么经验,可能做得没那么好。”
“可以和我们家属聊聊吗?”
“可以呀。”
“你们对患者的治疗有帮助吗?”
“我们都是志愿者,不是医生,对病人能做到的,只有陪伴和聊聊天,治疗还是要靠医院的医生。我们只能来关怀陪伴。”
“你们可以和病人聊聊吗?”
他示意我们,可以和躺在病床上的爱人聊聊天。
      病人姓周,今年42岁,北京人,家中有一位13岁的女儿。她说,想到女儿这么小,就会没有妈妈了,内心非常的难过愧疚,觉得对不起孩子。又想到,这种病的治疗花费不会太少,再把家里给拖垮了,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想到自己给家里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和压力,周女士的眼泪流了出来。在聊天的时候,她一直问我们,她的病还能不能治好?她什么时候才能好?我回答她:“我们只是志愿者,不是医生,在治疗方面,还是要听医生的。要相信协和医院,在这么好的医院,有这么好的医生,你只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生病这件事,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保持好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一个好的心情,对病情的恢复一定会有帮助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父亲生病,有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心理路程和愧疚,然后又说父亲病愈之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周女士的高度认同。接下来,我又谈了妈妈小时候对我说的话,以及她的身体力行,给我带来的影响,周女士听了之后,比较入心,体会到女儿和她的家里人也需要她以坚强的状态去引导和配合,表示以后要用好的心态、状态,去面对孩子和家人,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在和周女士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她的眉头紧皱,纹路比较深,应该是平时对生活不满、焦虑或者脾气急躁所致,就顺口问了她一句,“以前家里,生活或者工作,有没有什么特别不顺心的事?烦心的事?”她说,“没有,什么都很好,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最后她表示,什么道理也都懂,可能就是太突然了,心里接受不了,和我们志愿者说说,心里感觉好多了。她说,这个志愿活动真好,如果她的病好了,如果还有机会,她也希望可以像我们一样来当志愿者,去关怀别人。
走出病房,患者的爱人问我们,怎么样?我们说:“她心理压力减轻了很多,放下了一些心理包袱,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他很高兴,说我们这个志愿服务,真好。并说她妻子是一个非常在意家人、在意身边人对她的看法的人,多疑、焦虑、不安,在生活中,心思比较重,如果她早一点能想明白、变轻松就好了。希望我们以后还能去和她聊聊,并感谢志愿者帮助了他的家人。
      个人体会:做志愿服务,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虽然我们能力很小,能做的很少,但是通过交流,可以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心理的慰藉和转变,让病人积极乐观的面对家人,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舒缓病人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服务:用陪伴予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