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是天津仁爱助学的一位老志愿者陈红老师发来的,说她们组经常走访的小冉同学的奶奶打来电话,说小冉在学校经常受那些大年级孩子的欺负,不想上学,想让志愿者给想想办法,能不能把小冉转到市里去上学。

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一惊,赶紧回复说:转学不是件小事情,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学生家长。要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可能是小冉的奶奶、姑姑对小冉过于敏感,听风就是雨,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她们就紧张的不得了。我先打个电话问问,然后我们计划4月22日23日走访,到时候再安排志愿者过去慰问下。

4月22日走访前一天的晚上七点来钟,陈红老师她们组的庞珊娜老师特意找到我,说她给小冉买的书到了,托我给他带过去。我拿起书一看《校园防暴力指南》,一共是两本,一本是给孩子看的漫画版的,一本是专业版的(给老师看的)。我问她庞老师怎么送孩子这个书?在村里上学打架是常有的事,再说一个男孩子,就应该坚强独立,经历这样的事情,未尝不是好事。这书送给他反而会让他觉得难堪。庞老师说,这书是一位专业的律师写的,写得挺好。从一些专业的角度解释了,遇到这些情况孩子应该怎么办、家长、老师应该怎么办。我回答说,庞老师太敏感了。要我,我不会送孩子这些书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庞老师一脸严肃的回答,我知道小冉学校地址,你要是不送,我就给他邮寄过去。我说行,去他家我了解下情况。送或者没送,我都给你回个消息。

非常巧,陈红老师她们组的常淑荣老师(蓟县当地志愿者)也参加了这次走访。本来这次没有计划走访小冉他们家,并且这次走访其他组也缺车,就让常老师先去其他组当司机。23日再临时借调常老师和我们组一起去小冉家走访。
小冉家志愿者从2015年年底那次开始,就一直在持续走访、关怀。

小冉的奶奶指着炕上的一件红色的布说,这个去年冬天就做好了,就等着你们过来取了。我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啊。打开一看,是一幅硕大的锦旗:敬赠仁爱基金恩人。扶危济困,胜超亲人;携老扶幼,铭智感恩。2017年1月份就已经作好了。

2016年12月份,志愿者走访小冉家时,他们家刚刚遭受一场火灾,家里盖的棉被、穿的棉衣都被烧没了。当时小冉只穿了两条单裤,上身的羽绒服是前几天小冉找到外面打工的奶奶,奶奶给新买的。大冬天,屋里也没有生火(没有心思生火,也不敢生火),走访的四位志愿者老师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回来都说自己在小冉家给冻透了,孩子家有多冷可想而知。
情况特殊,再从家里给小冉他们带棉被是来不及了。几位志愿者老师当时给了一些钱让她们先买棉被。回到家里之后,又给小冉一家邮寄了一些衣服。

当真是雪中送炭,寒冬之中送温暖。我们这些可爱可敬的志愿者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所以,小冉的奶奶在2017年的一月份就找人做好了这面锦旗。

同行的范坤超、韩泽两位老师陪小冉在院子聊天;常老师就在屋里和小冉奶奶、姑姑聊家常。我发现相比较2015年,小冉的奶奶明显比以前开朗很多。记得2015年的走访,刚说几句,她就说起自己的早早过世的儿子,说起别人的冷漠,说起老天的不公,满是低沉、幽怨的神态。而现在则是放下了许多,即便是偶尔提起伤心的往事,也不再满腹抱怨。说高兴也是一天,败兴也是一天,何必这么不开心呢。如果抱怨、难受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抱怨难受好了,可是那些是没有用的。


这是时间冲淡了惨痛的记忆?或者志愿者的持续关怀、雪中送炭,给她们原本寒冷的心,带来了些许光明?

看着眼前的锦旗,我想一定是后者吧。
聊了会家常,说到了小冉要转学的事情。我问道:小冉在学校受人欺负有这回事吗?她奶奶回答说:是小冉经常和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玩,他们长得又高又壮,担心小冉受他们欺负;也担心小冉和他们一起玩给学坏了。常老师听了就说,一个男孩子多交几个朋友没什么不好的,只要他不耽误自己的学习。我也在旁边帮腔。

小冉奶奶、姑姑当然是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小冉身上,希望他可以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也是她们经历了去年的火灾,对仁爱助学十分的信任,临行时小冉姑姑再三询问,小冉转学到市里上学的事情,下半年能定下来吗?你们都是老师啊。我婉言回绝道:我们是仁爱助学的志愿者,并不是真的学校里的老师。现在转学非常的不容易,如果说遇到了合适的机会,我们帮您问问。我们留意这方面的事情。但是下半年就可以转学。这个我们不能给您做这个承诺。

然后我想起来庞珊娜老师还给小冉带了两本书。既然没有被欺负,这本书就可以正大光明的送给他了。我问小冉,庞老师你还记得吗?我从手机里找出相片给他看,他说记的。我接着说,庞老师特别担心你,听说你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她就买了这两本书托我给你带过来。既然你没有被欺负,我就直接送你了。这书你也看看,你长这么高,以后记得别欺负别人。这两本书小冉也就痛快的接受了。

这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是小冉家送给仁爱基金会这面大锦旗了。我们仁爱的志愿者给予孩子的是最真诚的关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同时我也更深刻的明白了助学前期培训的意义。如果让孩子或者家长对志愿者老师们,对仁爱基金会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感,提出过分的请求,而我们不能妥善的处理,这些必然会给这些家庭造成再次伤害。虽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但仍不是亲人。

我们是仁爱的大朋友。朋友是彼此关心,彼此帮助,一起成长,而非拔苗助长,更非逢山开路遇水填桥,做孩子的开路先锋。

爱需要付出真情,更需要依于理智。

文:叶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