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培训,作为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正式跟随协和医院志愿者入病房展开安宁疗护的实习了。
虽然有三位师兄的榜样激励,但是在进入血液科的那一刻,莫名的紧张还是从心中升起,我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在这宝贵的一个小时之内,为患者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快乐,祈愿他们永具安乐与安乐因,永离众苦与众苦因。
今天带队的老师是协和医院的李杰大夫。作为安宁疗护的专家,也是我们的专业培训教师。
李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整个陪护的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第一步,到护士台拿取专用柜钥匙;
第二步,打开柜子取出马甲与工作挂牌;
第三步,组长签字、全体成员脱外衣、穿马甲和挂工作牌;
第四步,消毒洗手,聆听带队老师或者工作护士介绍患者情况,翻阅昨天的工作日志,初步确定今天的安宁对象;
第五步,进病房之前再次消毒洗手;
第六步,正式安宁疗护;
第七步,退出病房进入工作室填写工作日志、在登记表上填写志愿者姓名、打开柜子放入马甲和工作牌;
第八步,穿上外衣、提上手包,到护士台请护士在登记表上相应位置签字;
第九步,退出血液科,工作结束。
第一步,到护士台拿取专用柜钥匙;
第二步,打开柜子取出马甲与工作挂牌;
第三步,组长签字、全体成员脱外衣、穿马甲和挂工作牌;
第四步,消毒洗手,聆听带队老师或者工作护士介绍患者情况,翻阅昨天的工作日志,初步确定今天的安宁对象;
第五步,进病房之前再次消毒洗手;
第六步,正式安宁疗护;
第七步,退出病房进入工作室填写工作日志、在登记表上填写志愿者姓名、打开柜子放入马甲和工作牌;
第八步,穿上外衣、提上手包,到护士台请护士在登记表上相应位置签字;
第九步,退出血液科,工作结束。
待李老师讲解完毕,我们就开始按照流程正式进病房接触患者了。正像兰兰老师在培训时介绍的那样,一个普通大小的病房,足足安放了三张病床,有些患者还需家属陪护,可想而知,空间有多么的紧张。
由于患者的特殊病情,大家包括家属都是不能坐床的,所以,在进屋的时候,曹杰老师和我就没有完全进去,中间的23床患者无力地缩卷在床上,她的家属用摆手的姿势回应了李老师的探寻,对志愿者的靠近表示了拒绝。
22床的女孩儿和她的爸爸非常欢迎志愿者们,于是,心灵手巧的时惠芳老师带着她事先认真准备好的并特意做过消毒处理的工艺品留了下来,协和医院年轻的志愿者朱莹老师留了下来,结果证明,两位老师的陪伴,让女孩儿非常快乐,她愿意让时老师给她梳头、编辫子,喜欢朱老师陪她叠纸鹤,两位老师出色的表现,让女孩儿暂时忘掉了医院和疾病,释放出了内心快乐的天性。
见曹杰老师和我变成“富余劳动力”,李老师随即指示我俩:你们见机行动,也可以到楼道溜达,与患者家属聊聊天。
得令后,我们马上走向过道,就这么巧,一个目标主动接近我们!这个患者看上去得有三十岁的样子,戴着口罩,推着吊瓶车在家属的陪护下,正在楼道里散步呢,看见我们后,开始和我们打招呼。“您好,吃完饭走走挺好!您一定是从四川来的吧?”我连忙和他搭讪。“我妈妈是四川人,我是贵州人。”他笑呵呵的对我说,结果我和曹杰老师就这样边和他说话,边陪他转,也不知什么时候,他爸爸见有人陪着儿子散步,就放心地停下脚步休息起来了。我见他转了好几圈了,就建议说:“看您也走了不少了,是不是该休息一下了。要不,咱们一起到您的病房里接着聊天?”“行啊,走!”于是,我和曹杰老师的安宁疗护的机会就这样出现了!
一进病房,曹老师就十分默契地走向靠门的病床,患者是个神态较为平和的中年人,曹老师与他很自然地聊了起来,看上去就像老朋友在一起拉家常。而我呢,紧跟散步的患者,待他靠着枕头坐好,才发现陪护他的不仅仅有他的爸爸,还有妈妈。
患者23岁,是个大四的学生,妈妈还特意让我看手机中和儿子在治病之前的合影,妈妈说,你看我儿子长的好看不?我一见照片,心里顿时非常难过,因为,很难把照片上的帅气小伙和眼前的病孩子连在一起。见孩子的爸爸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样子,妈妈则心事重重地望着自己的宝贝儿子的眼神,那种心灵的煎熬,真是无法言表。
患病孩子的心态非常乐观和积极。他是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厦门理工学院的大四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喜欢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他饶有兴致地与我分享了他所学专业的课程,告诉我,他坚持认为哪些课程可以消减课时,哪些专业课上的太少。他还表示,对于手机里的新闻,更喜欢看军事方面的,比如国产航母下水等等,不喜欢看社会方面的新闻,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比较积极,后者大多都是消极的负面信息,看后心情不好。他希望自己能够快些治好,重返学校。他说自己还很年轻,一定会治好的。
一个小时的陪护即将走进尾声。李老师说,等我们实习期结束,开始“放单飞”的时候,如果有志愿者下午有固定的空闲时间,也可以下午来做安宁疗护,病人会很欢迎的。
第一次经历安宁疗护,我们想,一个生命的尊严不能被病症所折毁。用仁爱慈善的宗旨之一“心灵慈善”,给这些正在经历病痛的人们带来精神和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有尊严和安宁的生活,这就是大慈悲。我们,是用陪伴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迸发出“尊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