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
我们就这样来了一场激 情飞扬的“爱之旅”、“寻根之旅”。
一家人,八十四口,
踏上了去福建的旅程。
此行,
祖孙三代要去参访“祖庭”广化寺,
还有普济寺、极乐寺、崇恩禅寺、金峰寺。
此行,
是为了寻找传统文化的脉搏,
追寻弘一法师的足迹,
领略那些先贤大德们慈悲济世的情怀,
去感悟慈善的力量。
短短的五个昼夜,
泪水一次次把蒙尘的心洗涤,
这是一场“心灵之旅”。
就这样,
我们又出发了,出发了……
脚步更加沉稳、坚定。
2017年4月3日和4日,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北京、福建的志愿者分别在广化寺和极乐寺欢聚一堂,进行了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分享学习。
参加交流会的有北京仁爱志愿者84人,莆田62人、泉州23人,还有福州、厦门、平潭等地的志愿者。北京、福建两地仁爱志愿者分别介绍了慈善活动的开展情况。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目前有14个慈善项目,在福建落地的项目有心栈、“衣+衣”、启明书院、“四和仁爱”等。
广化寺:不断熏习才能坚持下去
贤忍法师开示:福建的慈善从零开始,很多都是摸索着走,挺不容易的,刚开始没有这些经验的传承,非常艰难。在北京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借着北京的经验很多事情做起来比较方便,但还有南方的一些具体的因缘,北方的不一定了解。希望北京总部派更多的骨干来福建把慈善的经验更深入带动。
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志峰介绍缘起:
寻根,对祖庭进行深入地学习,感恩祖师,珍惜学修环境,策发依师学修的愿力。慈善是师父弘法利生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慈善平台跟师父做一个更好的呼应;
仁爱志愿者的承担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这次活动带上家人一起参加,借此机会让亲友团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更加了解,以后更加支持;
南北志愿者有机会更好地交流分享,以后有更多的项目落地开展。
广化寺教化部黄晓博:希望倾听承担者内心真正的感动,通过分享,得到激励,让内心得到充电。
首先福建仁爱志愿者介绍了已开展项目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福建莆田善缘心栈林峰提问:“如何推动心栈的组织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如何把握度?”
北京良乡心栈李红新回答:良乡心栈以学佛小组为单位,负责人是讲师或者班长,小组学员拉拔家人。栈长每天去,每半月开一次骨干会,总结问题。刚开始也遇到许多问题,后来得到派出所等单位领导的支持。多理解领粥者,成立关怀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去走访关怀他们的具体困难。将学修和实践结合在一起,遇到境界就有力量对治,更好得到提升。
刘志峰秘书长补充:加强仁爱慈善理念的培训。
福建负责衣+衣项目的志愿者问:以社区为主,还有进入企业。希望得到管理经验。问题:如何更好的将慈善活动与学佛小组结合起来?
福建莆田启明书院负责人林超群问:社区对书院有不同的看法,如何解决?
张银明回答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达成友好的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化解关系,慢慢开展。
刘志峰补充道:社区人群复杂,在社区开展活动要非常小心。禅兴法师开示,如何将学修与承担相结合。法师说:我们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法门。如衣物项目:感受苦,自他相换。
莆田四和仁爱项目的志愿者唐德来提问:
一、与社区里的人交流要注意些什么?
二、活动流程、把控请做指导。
三、协调时候,给相关负责人介绍仁爱项目诸如办公地点、经费等时,要注意些什么?
北京四和仁爱通州区主任吴阿姨分享说: 1.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民政科科长、物业、居委会及社区骨干的支持;
2.提前筹备,资源多样化。先拿出活动场地、流程等方案,与有关负责人商量,再协调各方面,资源多样化利用。比如我们还加入了义诊、养犬工作指导等,还可以把素食带入社区,给老人免费配眼镜等。老百姓真受益了,给他们带来关爱,有利于他们了,他们就一定支持。
志愿者部张银明:吴阿姨做得就是接地气,符合老百姓生活实际。
志愿者刘磊介绍了千家爱的发展情况。他说:目前在全国有7个城市开展了千家爱项目,1800多个会员,一个月的捐款收入大概有9万多元,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千家爱主要救助孤残儿童,以医疗救助为主。每名会员月捐50元,志愿者会详细记录会员家庭情况,跟进组织活动等。救助形式为对接医院,选取救助对象,审批后开展救助。
仁爱助学部郝红云分享说:构建自己的团队,通过一次次走访,构架逐渐稳定起来。文宣做得很好,推出“一文一图”,每天推出一篇文章介绍志愿者。多搞团建活动,一年大概十来次。希望莆田助学尽快落地,北京助学会给予大力支持。
志愿者部张银明补充说:在承担中遇到的任何困难,经历过你才知道,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有三个“锦囊妙计”给大家:
一是对心栈要广结善缘,不结恶缘。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就去做,不需要的时候你就撤;
二是在队伍扩大过程,我们的信仰是我们最重要的能力;
三是面对种种的误解,被质疑发心,很委屈时,面对误解,如果我是对的,坚持下去,面对的误解会越来越少;如果我是错的,正好给我改正和反思的机会。
最后,贤忍法师做总结开示:承担任何活动的来源要回归学修,回到学佛小组去提升、熏习;学佛小组要回归僧团;僧团回归善知识。脱离了善知识就会脱离团体,遇到困难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稳定下来,源源不断发心过来(广化寺),更希望有这样发心的同学,走上皈依的道路,培养不同人才,在家众、出家众都需要。今后广化寺与龙泉寺的平行交流会越来越融洽,那居士之间也是相融合的,这正体现了仁爱慈善是一个大家庭。
极乐寺:善行的力量不可思议
贤函法师介绍参加交流会的贤护法师、贤海法师、贤怀法师,带领大家观看短片《2016极乐寺仁爱慈善回顾》。
她说:每一次观看都有新的感动,慈善活动开展一年,心栈7个月,“衣+衣”、孝德在仙游落户只有4个月,极乐寺义工做得还是很棒的。我们正在努力,而且希求在业务上提高,得到北京基金会的志愿者来帮助、来助援,我们表示热烈地欢迎。
曾敏介绍了此次参访的缘起,并且说:太赞叹极乐寺的义工了,团队都是非常用心地在做事情。
志愿者张银明分享说:慈善和学修是生命中的两条线。2011年救灾活动,做了半个月要走了,当地老百姓说:只要看到你,在这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所以我觉得我们做慈善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只要站在那里,只要做了,就可以影响人。心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每天如约而至,就有人在观察你,有一天他一定会因为你的坚持而加入进来。“广结善缘,不结恶缘”,“我们的信仰是我们最大的力量”,慈善和学修一定要结合。
慈善是一个助缘。目前成果:影响了家人,把家人也带进来了。别人有烦恼时,可以跟别人交流,还能帮助别人。在公司不想做领导却被提拔做领导,最受益的就是在基金会这几年的承担和学修,否则是不可能带动公司员工的。总结一句话:慈善和学修一定要同时进行,增长福慧。感恩师父搭建这么好的平台,还有很多法师带动做慈善。跟着团队走是最好的方法。
仁爱慈善倾听热线志愿者林安芹分享说:成长感受最深的是团队的力量和师父的功德。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最大的成长是包容心和慈悲心的增长,好好听话。听师长的话,听上位的话,听来电者的话。在好好听话的基础上,要好好说话。
仁爱慈善生命关怀部志愿者张舵分享说:对同行善友观功念恩。
1. 拎沉重箱子的经历,观察到李金茹师姐的在培训中的功德;
2. 刘志峰秘书长带头献血,基金会这么多项目,这么多事,献血这样的小事也亲力亲为;
3. 广化寺很多义工欢迎我们回家,很感动;
4. 助念的师兄们很辛苦,整夜地不睡觉,吃得很简单。坚持承担的动力来自师长,来自同行善友,给自己很大的感染。遇到困境时,时时忆持感人故事,策励自己成长。
北京回龙观心栈志愿者杨晓静说:支持张舵师兄其实用了很多年,前提是理解。通过生孩子、养孩子体会到苦;张舵师兄拉拔公公、婆婆,他自己的母亲参加助念,看到了助念后的瑞相,增加信心。参加“寻根之旅”特别有意义,以后会全身心地支持。
福建仙游志愿者陈世芳老师说:婆婆因为咱们的善行,癌症细胞消失了。自己观察体验了奉粥,感觉非常好,就带动婆婆来参加,并一直坚持。
法师点评:善行的力量不可思议。
当地志愿者问:心栈刚开始义工不够,如何将心栈经营得像家一样?
曾敏老师分享说:真心地为志愿者考虑,带动,关怀。多搞活动,活动的好坏都在温暖中被化解了。活动不可能十分地圆满,但是都会被我们的真心真意感动,留下来。真正关怀他需要什么,完全站到对方的角度时,就会有很多的方法。
钟莹老师分享:没有讨巧的办法,你用多少心思,就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少人聚集在周围。如打电话关怀、生日照片文档,一图一文等关怀。
贤憨法师开示:真诚关怀。善行承担的善果会回馈。回馈有早晚,但一定会回馈的。
志愿者问:文宣队伍如何组织?
张银明回答道:关怀、鼓励、认可。让他做不擅长的事情,就是关注和关怀。欢喜地去做比专业更可贵。“把今天的阳光收集起来传播出去”。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我们的善行记录下来,积极、踊跃地把慈善分享出去。
刘志峰秘书长分享说:
我们的发心。有佛法就有办法
坚持的力量。一路过来的辛酸,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去说。比如刘军老师一个人住地下室熬粥一个月。所以,咱们坚持。
关怀的力量。其他团队,比如慈济,所有的事情都是关怀,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我们就是关怀,就是用关怀的力量感动他人。
培训。核心骨干就是佛法的学修。有次第的学修队伍。核心骨干就是自我要求,自己要有向上心,对佛法的好乐心。有内核,才能一层一层的往外延展。只要有发心有力量,就可以前行。
总结:以志愿者的心灵成长为核心,是一个次第的过程。
贤憨法师开示:反思自己引导过程中有些着急,焦虑,其实欲速则不达。要帮助大家,让大家快乐,有发心,要落在事项上。发心、坚持、关怀、要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