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26日有幸参加了“仁爱”河北平泉助学,这次活动给我最大感受就是春风、阳光、笑脸。
一、春风
三月底的北京虽是春天,但料峭的春寒仍有些刺骨。尤其出发的当天早上,4点钟从家出来,凌晨的夜空泛着深深的寒意。
按分工我承担小组司机,早上要到三个地点接四名志愿者到京承高速土沟服务区集合。
第一站接的是这次助学活动总文宣米红老师。和米老师从未谋面,此前通过几次电话,知道米老师是位科技工作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工科女,没做过文宣工作,但每次通话都能感受到米红老师的热情、耐心和细致。
尤其接上米老师当她坐在你身边时更是切身感受到她那种关心和体贴。凡事她都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让你心里很温暖,真的有如春风吹来。
第二站接的是两名大学生。见到他们时我不仅为他们的年轻和朝气所感染,更重要的是在如今风气和价值观下,能有如此热情参与公益和慈善,真的让人觉得不仅季节的春风已经吹来,社会的春风,民族的春风也正徐徐向你吹来。很多同样年纪的学生此刻正偎在家中懒觉,正捧着手机游戏通宵,而这两位完全没有那种懒散,那种盲从和无谓。在他们身上透着一种使命和责任,让我感受到了春风中的生命力。
前两站接到的人如果是一种感觉,第三站则真的如春风迎面,带着春天的轻快和春的气息,春的甜美。
我们到小区人还没下来,心里稍稍有些不悦。定好时间没出现,很担心耽误行程而影响更多人。
就在不断平复心中不悦的时候,一位小姑娘飘忽而至。上车后知道她的名字叫“好儿”,听着就让人那么温暖,那么活力。小姑娘眼睛大大的,很漂亮。虽然只有十二三岁,但带着一种利索劲,带着一股很强的活力。
如此年纪的孩子,很多人此时还都酣睡,睡到自然醒,睡到家长准备的早餐早已放凉,睡到天大亮,而她却这么精神抖擞的来和我们一起去助学。
我们这组集合完毕顺利到达土沟服务站,准时与助学队伍集结。在集结现场我看到很多志愿者早已从四面八方赶来,人群如涌动的春潮,带着热情,带着兴奋。
天还尚早,天空中的寒意不断吹紧每个人的衣领,但每位志愿者的脸上都是那么灿烂那么富有生机,如春风吹过的麦田。
二、阳光
6点,京承高速土沟服务区。
一只十八台车、几十人的庞大队伍,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没有嘈杂,没有喧闹,有的只是一张张微笑的脸,亲切的问候。不管认识与不认识,互相之间简单一个笑,一个招呼,一句问候,然后各自投入到自己工作。
一位志愿者老师在总结分享时写道:很简单的一个动作配上简单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让我有老朋友间的亲切与温暖。随后的两天里,志愿者常常用拥抱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关怀、鼓励与认同,在这种温暖的氛围里,我对自己有了更多自信。
找小组,领物资,贴车标,温暖而愉快的进行着。一切都像沐浴在春光中一样温暖而祥和。尤其这次助学队长黄海长老师,安静、淡然而平和。人们常说:宁领千军,不带一会。但在黄老师来说虽然领的是一只近百人的志愿者队伍,但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焦躁和不安。在整个助学活动中,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但他又时时出现在你身边,真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真实写照。
队伍集结完毕开始出发,虽然有雾,但太阳很快露了出来,照耀着这只前行的队伍。两天的活动中,给我的感觉是阳光时刻都在,时刻都在照耀着我们,觉得眼前总是那么明亮。虽然也有找路的困惑,也有隔阂上的生疏,交流上的障碍,但这两天给人的感觉总是眼前亮亮的,觉得头前总是那温暖的阳光。
有位志愿者在分享中写道:走访的时间很短暂,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小宝一直把我们送到路口,走的时候我们彼此拥抱,我感觉到了小宝的力量。小宝说,我会没事都看天空,我是乌云后面的那个太阳,我要用阳光温暖我的母亲。小宝是个坚强的孩子,我真觉得小宝就是我们的阳光。
三、笑脸
在我的概念中一直觉得助学是一次悲苦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的学习条件,无助的孤儿。助学,会是让人心里很堵的一件事情。
25日下午,在平泉中学校门口,一位小姑娘趴在我们车窗看了看,又往后走去。在车窗闪过的一瞬间,我看到小姑娘有一种甜美的笑容,那种甜是发自内心的,是充盈内心而溢发的满足和快乐;那种美是恬淡中蕴含生命力的自然的美。她身上散发的那种满足和快乐也会让你也荡漾在一种充盈和幸福之中。
去学校接学生的老师返回车上,说学生已经出来了。这时那位女生又折回到我们车旁,很大方的搭话,问候。
眼前这些彻底颠覆了我关于助学的一切概念。开朗、阳光的女生,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少年。这一刻让我真正看到城市公园花朵与山野小花的区别。
山野小花虽然无人照料,但她长得健康,结实。她生长的茁壮顽强,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路上小姑娘和我们聊她的学校,聊学习,聊家庭,聊她的弟弟。她告诉我们,她家养很多羊,那些羊很可爱,会使劲往你身上蹭。刚出生的羊宝宝会使劲往你身上上,求怀抱,求温暖。
听着孩子开心的谈话,我感受到她内心的满足与坚实,感受到她的阳光与向上。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享受各种安逸和方便时,会自嘲,会找出各种题目说:我抑郁了,我郁闷了,我孤独了。
而在这些孩子的语言里,没有抑郁,没有孤独。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的追求,对他人的感恩。我很惭愧,面对他们我们没有资格抑郁,没有任何理由在富足的生活环境里去挖掘和寻找那些内心根本不在的烦恼。
两天的助学,我接触了两个家庭、三个助学对象。他们给我共同印象是礼貌、感恩,阳光、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他们每个人面对的是什么,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点悲苦,看不出我们大城市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做,为不满足而“抑郁”。
他们有的想做飞行员,有的想做科学家,有的想画画。他们的理想是那么单纯而美好,对未来是那么的快乐而又自信。
两天的助学活动很快结束了,几乎每位为志愿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本来应该是去“输出”力量的人,而结果正好相反,我们从“受助”孩子那“输入”的力量远比我们“输出”的多得多。
两天的助学活动让我们收获太多,“不是助学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助学。”一位志愿者在总结分享时说:两天的助学,我们完成对44名中小学生的走访,满怀喜悦踏上回京之路。亲爱的家人,你们可知道,这次善举的最终受助人不是44人,而是44+1人。这个1就是我,一个在仁爱大家庭里,在志愿者和受助孩子的拥抱中满血复活的全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