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这是一场探寻“百岁老人”生命力量之旅。

3月22日,在福建莆田志愿者们的陪同下,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百岁人生项目组开始了莆田百岁老人的探访之旅。

在走访的七位老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乐观向上的内心世界,还有淡然处世的生活行为。百岁,一个世纪。时间就是一个记录的标签,背后折射出生命熠熠向上的力量。


志愿者们首先来到了埭头镇汀岐村106岁的林速宝老人家里。

老人出生于1911年6月,育有三子二女,其中两个儿子已经去世,最小的儿子也已经70岁了。

据家人介绍,老人以前身体不好,最近身体变得越来越好了。

老人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儿孙结婚、生孩子。还有就是土改的时候很开心,分到了田地。平时喜欢看电视,尤其是莆仙戏。

老人记忆力很好,大家考她电视上播的戏的内容,她竟然都记得。老人一生擅长缝补,当问她能否教教大家时,她竟然拿起针线筐,熟练地穿针引线。小小的针孔,她没怎么费力,试两次就穿了过去。

106岁的高龄,眼睛一点不花,真是令人惊叹。看她手腕上带着机械表,大家笑着问奶奶时间,奶奶对着手腕的表仔细数了一阵,准确的报出了时间。

家人介绍老人非常热情好客,她欢喜地跟大家说话,欢迎大家来她家吃戏饭,并祝愿大家都能活到不止106岁。


探访的第二位林焕宝老人,埭头镇潘宅村人,1914年10月出生。

老人一看见志愿者们,就像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把一位年轻的志愿者紧紧搂在怀里,不愿意撒手。老人母亲早逝,很小时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尝尽了人生艰辛。

老人四世同堂,有38个孙子、重孙子。年轻时儿子被抓壮丁,老人曾经发过愿,如果儿子平平安安并且还能成家,她就每年三个月吃素,分别是农历2月19日观音菩萨诞辰,农历6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日,农历9月19日观音菩萨成道日,至今已坚持很多年。除此之外,她并不挑食。


第三位许淑英老人,平海镇平海村人,1912年12月出生。

老人小时候就做了童养媳,育有两儿一女,目前五代同堂。四岁时就接受了洗礼,信奉天主教,现在每天还会诵圣经。老人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以帮人挑柴禾、挑盐为生。看着她那瘦小的身体,想象不出她年轻时竟然以做苦力谋生。

她虽贫穷但很坚强,从来不向别人借钱,再穷也要靠自己,但曾经把钱借给别人。我们问她感恩的人,她说所有的人对她都很好,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跟别人吵过架、红过脸。老人很喜欢折纸的金元宝,拿着她的小筐教我们怎样折,她一天能折几十个。看着志愿者带给她的礼品,老人一直念叨,为什么对她那么好。看到摄影师拍照,老人说照片要寄给她。

志愿者用手机拍了照片拿给她看,她看完哈哈大笑,说自己怎么这样难看。走的时候,老人坚持要送我们。在楼梯口看着我们离开时,她依依不舍地挥着手。


第四位李乌者老人,东峤镇汀塘村人,1916年10月出生。

老人四世同堂,育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120多口人。

9岁时,她就失去父亲,年轻时吃了很多苦,一生勤劳,种地种到93岁。

当过生产队管理员、生产队队长,管理队里物资,管理村里几百人。她很清廉,作保管员时别人曾劝她做非分的事情,被她拒绝了,她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除了作保管员,她还是村里的义务调解员,很多家庭闹矛盾、离婚都被她劝和了。现在很多人很感恩她,因为没有她当年的帮助,他们的家庭可能就支离破碎了。

老人喜欢旅游,她说自己坐车不晕车,多远都能去,至今去过的地方都记得很清楚,如数家珍。现在老人生活还能自理,洗头发洗澡都是自己做。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是天子凤凰,意思是现在的条件太优越了。


第五位任细妹老人,1917年10月生。莆田当地志愿者唐德来老师的亲戚。我们中午在老人家用餐,边吃边聊。

老人3岁时就做了童养媳,14岁又被嫁出。老人现在四世同堂。老人的儿媳八个月时就做了老人的童养媳,至今已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八十多年。

老人吃素80多年了,当时生完孩子,孩子身上有胎毒,她就开始吃素。她吃素,孝顺的儿媳就陪婆婆一起吃素。老人说家里人把她的生活安排的很好,她很感激,她说最大的长寿秘诀就是吃素。

80岁的儿媳看起来很年轻,头发还是黑的,身体很健康。她带着儿子、儿媳为我们烧制了可口的饭菜。我们用餐时,老人默默的坐在旁边,不停地嘱咐我们多吃。志愿者们说红薯粉好吃,上一盘还没吃完,他们马上又做了一盘端上来。

老人还拿出了珍藏的家谱给我们看。家谱始于清光绪年间,小小的本子,薄薄的几页,泛黄的纸张,却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老人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善良,老人的眼睛总是流露出祥和的神情,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志愿者们。

当志愿者们走的时候,老人站在古屋门前和我们依依惜别。


第六位是林细妹老人,1912年10月出生,东峤镇山香村人。

老人会缝衣服,做红薯粉。喜欢走路、到处转转,不喜欢在家睡觉。非常感念共 产 党的恩德,说以前的生活太苦了,现在的日子很幸福。

老人听说志愿者是从北京来的,非常激动,一直紧紧攥着我的手,不肯松开,而且老人的手很有力气,一点也不像106岁的老人。老人的儿媳很孝顺,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床给老人做粥。老人最喜欢的食品是红薯。

探访的最后一站是杨冬梅老人,1912年出生,105岁。有两儿一女。由于当时生活困难,一个儿子送养给了别人。

老人现在五代同堂,有35个孙子。老人的基本生活还能自理,可以煮面、买菜。老人有16个兄弟姐妹,她排行在中间,目前兄妹中只剩下她一个人。娘家有佛堂,父母念经,老人茹素二十年。老人特别喜欢热闹,以前哪儿热闹就去哪儿,哪儿有佛事就去哪儿。问她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她毫不犹豫的回答“玩儿”。以前经常跟孙子出去玩儿,但现在,老人幽默地形容自己,就像老鼠被钉在板子上一样,去不了远地方了。老人最喜欢吃的食品也是红薯。
 
| 后记 |

跟这些长寿又可爱的老人们聊完,看着她们一百多岁仍然灵动的眼神儿,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这些百岁老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年轻时都很勤劳,吃过很多的苦,但坚强豁达;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儿孙都很孝顺;知恩感恩,在她们眼里,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一个人都值得感恩,她们表达不完的是对家人对社会无尽的感激之情。

她们就像一棵大树,把自己的根深深植于泥土中,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给后代营养,一代代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愿老人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