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

4月1日,仁爱慈善组织的“爱之旅”,三代84人,浩浩荡荡由北京出发,去参访福建的五个寺庙:普济寺、广化寺、极乐寺、崇恩禅寺和金峰寺。

这是仁爱慈善各个部组负责人和骨干志愿者邀请自己的家人开展的“与心灵的慈善”一次寻访之旅,目的是为了让志愿者的家人们更好地理解慈善以及志愿者的行为,探访当地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慈善的力量,“寻根觅祖”探讨“佛教文化”对慈善的影响。

志愿者在永春普济公益服务中心

84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三岁半。这是一次感悟“心灵慈善”的旅程。这是一场感受“传统文化力量”的参访。这是一曲激荡“灵魂”的寻觅。

在这次“爱之旅”中,志愿者们聆听了一个小山村孝德的风貌和慈善对人们的改变;
志愿者们在普济寺聆听大德弘一法师闭关修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故事;
还感受了《百年广化》的历史传承;也寻找了极乐寺、崇恩禅寺、金峰寺他们背后散发出的慈善的能量。

一路清凉,甘露涤心;一路向前,醍醐灌顶。

一个乡村的慈善实践

广场上,二十几位村民穿着表演的服装,伴着音乐,载歌载舞。

她们在欢迎仁爱慈善这些千里之外到来的客人。几栋新楼旁边有一座小桥,名为“感恩桥”。这几栋楼是免费给当地被洪水冲塌房子的村民所建,住在房子里的村民无以表达感激之情,就在一块巨石上刻下了“感恩桥”这几个字。

这是仁爱慈善此行的第一站,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西昌村。

仁爱慈善参访人员吃过“雨花斋”的素食,来到一座老式建筑,听这里的慈善实践者讲述关于在这个小山村进行的慈善实践。

“这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小村子。”今年76岁从意大利回到国内从事慈善事业的杨美茹介绍了西昌村的变化。

永春普济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于2016年7月6日,是永春普济寺、永春本地爱心人士和西昌村村委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人士共同发起的民间慈善组织。

在一块小写字板上,详细记录着每天的活动,从敬老爱老到组织村民进行文艺活动,还有手工制作,从学习传统文化到研习书法,都做了很详细的安排。

“我们和免费素食组织“雨花斋”一起开业,共同服务。”

今年76岁从意大利回到国内从事慈善事业的杨美茹

“雨花斋”是一家全部免费的素食餐厅,一般都开在城市。它能够在这个小山村中落户,让人很感动。

西昌村有5800人口,近千人在福州、厦门等大城市打工,逢年过节才回乡。留在村里的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主要的劳动力,要下地干活。有的老人独居在家,缺乏关照。服务中心义工定期上门走访,关怀,并且组织老人活动,成立晚晴合唱团,跳舞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公益服务中心以老人为核心,开展免费理发、组织老年人手工、才艺表演、义诊、养生保健、健康跟踪、亲情链接、入户关怀等敬老爱老服务,完善乡村敬老系统。

今年70多岁的林光文,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比干的第147代孙。“我们林氏是个大家族,有族谱记录的。”林老爷子骄傲的说,在这个小村子有很多林老爷子的“产业”,有先人们留下来的很多老屋。

志愿者们到林老爷子家参访,他说:我的笔名叫“西蓬”,是为了和苏轼的号“东坡”相应。

(志愿者走访书法家林光文)

除了敬老服务外,公益服务中心另一个核心活动就是开展“乡贤文化”。他们从硬件和软件入手,把乡贤文化发扬光大。硬件就是修复维护部分闽南特色古民居,保护地方传统建筑。

软件分为三大类:第一,帮助村民搜集家族故事,挖掘家族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第二,采集本地有特色的乡贤人物故事,发扬乡贤文化精神;第三,保护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手工艺),比如制作枇杷膏,还有手工制品,将来还要开发更多本土工艺,将本地的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充分利用起来。

普济寺的贤启法师深感当地的传统文化保留的很好,尤其在很多老人身上,还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比如,现在的祭祖活动,修订族谱的故事,老人们都比较了解,但年轻人大都在大城市打工,过着现代化的生活,对这些老传统都不太感兴趣。如果老人们一代代老去,很多老传统都会随之消失,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当地志愿者在给老年人做按摩

当地的人对祖先非常恭敬,家家户户都供奉祖先牌位,宗族和家庙里也供奉很多本族有贡献杰出人物和中华民族老祖先。

志愿者曾经到美山林大宗祭祖,到乡贤的家中祭祖,了解这些祖先的美德,比如美山林的“忠孝堂”,从老祖先比干以降,世代以忠孝传家,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朱熹曾题词“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多少子孙贤”。

曾经护持弘一法师在普济顶寺闭关572天的林奉若居士,就是这个家族的乡贤。他家出了不少贤人,比如他的太爷爷林福添,是有名的孝子。因为母亲思念在南洋但杳无音信的弟弟,他就一个人下南洋寻找弟弟,历尽周折,终于找到弟弟,弟弟一听母亲思念,马上回国。福添为了护持弟弟回国,自愿留下来替弟弟打理工厂。后来弟弟一直没有回来,福添就一直留在南洋。弟弟去世后,留下一个孩子,福添把家产平均分给了弟弟和自己的孩子,不贪图弟弟的产业。这些都让志愿者从他身上体会何为孝悌。


敬老是当地慈善的一件大事

林奉若本人是读书人,但是从他父亲到他的儿子,三代人都是具有传统“士”精神,“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读书启智,为的是利国利民。他父亲林以仁才华很高,考到“贡生”,皇帝赐给他匾额。但他热心公益,一生修桥铺路,造福乡里。蓬壶镇的壶口桥和西昌村的万春桥都是他修的。奉若的儿子林连玉在马来西亚非常出名,他是一位华文老师,在英政府要废除华文教育的时候,奋起疾呼,保护华人的文化能在海外延续。

这些故事,对志愿者自己来说,就是身边活生生的榜样。他不在书本中,就在身边发生。思念祖先美德,帮助我立志修德,将这些美德传承下来。

志愿者们将当地的传家教育与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结合现实的家庭教育编辑整理,将这些文化以更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尝试发扬和利用,实现社会价值。

一个孝悌有传承的村落,在永春普济公益服务中心的带动下,把慈善作为一种村民的普遍认知和行为。

组织老年人学习打太极拳

“在这个村子,生活着很多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八十岁和七十岁的老人也很多,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我们就是要以他们为核心,把慈善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杨美茹介绍说。

永春普济公益服务中心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志愿者在实践着慈善,但他们还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核心目标:愿景是弘扬慈善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发展地区公益事业,共建美丽永春。建设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幸福家园;核心的目标是摸索、挖掘、尝试激活乡村传统文化基因,也就是重建文化自信。

参访结束后,当地的志愿者把我们送到高速公路口。

一位年过7旬的当地志愿者肩上挎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三本线装书,纸已经发黄的很厉害了。他说,我的父亲已经百岁了,但是还没有上族谱。因为上族谱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德行贡献是重要的考量。

修族谱在当地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这是林氏族谱

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哪里开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着手?福建永春西昌村的慈善实践,提供了一个开始和尝试、一种视角和思考。

文 / “爱之旅”文宣组  摄影 / 贺亦军 张华
图片提供 / 永春普济公益服务中心 美编 / 蓝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