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慈善,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

2017年3月25日到26日,北京的75名仁爱助学志愿者来到了我生活的这座小县城——平泉进行助学走访。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当大家完成对44名中小学生的走访任务,满怀喜悦踏上回京之路时,亲爱的家人们,你们可知道,这次善举的最终受助人不是44人,而是44+1人。这个1就是我,一个在仁爱大家庭里,在志愿者和受助孩子的拥抱中满血复活的全职妈妈。

冬眠

在参与仁爱助学活动之前,全职妈妈是我唯一的身份。四年里,我每天24小时都只围着两个孩子的吃喝拉撒转,几乎快要忘记自己的其他身份。当然,能当两个孩子的母亲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只是,幸福的获取总是需要代价的,而我的代价就是放弃了自己热爱的社工事业,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公益圈和工作岗位。虽然我知道一切都是暂时的,可还是时常会有一种“找不到人生座标”的失落感,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正在冬眠的小虫子,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那个让我苏醒的春天。

遇见

本来是带着休假散心的目的去北京,结果在家人的推荐下,“一不小心”就参与了3月5日的仁爱助学培训,然后让我惊喜的事情就发生了,从一进入培训会场,见到满场穿着黄马甲忙碌的仁爱志愿者,就感觉有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成员间默契亦偶有争议的配合,参与者之间热情的互动,偶尔的玩笑引来的阵阵欢笑声,这些都曾是我在NGO工作时每天都会经历的“家常便饭”。现在,我又遇见他们了,就在仁爱,就在仁爱助学培训的现场。那时我就想,我这只“冬眠”的小虫子快要苏醒了。

唤醒


如我所愿,我真的开始苏醒了。在培训会上,仁爱倡导的“人人慈善”的理念对我的触动最大。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仁爱这样的基金会,在没有专职员工,所有工作与资金完全依靠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情况下,还能将公益项目和志愿者团队发展到遍布全国。“我只做我能做的”,培训老师特别强调的这个原则对于志愿者来说,既是保护,亦是鼓励。我开始反思,在当下,我能做些什么,既不影响陪伴孩子,又能继续我曾经的公益理想?

温暖


培训之后,我果断地报名参加3月25、26日的平泉助学活动。在等待北京的伙伴们到平泉来的这段日子里,我心里还是很紧张的。虽然通过走访前的两次培训已经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角色(文宣)和任务目标,但还是会忍不住担心已经脱离工作岗位四年的自己会不会把事情办砸。然而幸运的是,所有的担心、焦虑都在蒋欣彤老师和米红老师给我的拥抱中化解了。蒋欣彤老师是第一个拥抱我的人,她说感谢我协助她完成了米面油的购买工作;而米红老师则是一见面就问“哪位是苏萍老师?”然后抱着我说“早有耳闻”。很简单的一个动作配上很简单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让我有一种老朋友的亲切与温暖感觉。在随后的两天里,志愿者们常常用拥抱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关怀、鼓励与认同,在这种温暖的氛围里,我对自己有了更多自信,也开始试着主动拥抱我的队友、我的“宝贝儿”。
 
力量

 

说来惭愧,作为志愿者,本来我应该是去“输出”力量的人,可结果似乎正好相反,我觉得自己从受助孩子那“输入”的力量远比我的“输出”要多得多。我们走访的两个孩子小天和吉祥,都属于孤儿或类孤儿,依靠亲友的帮衬生活、上学。然而,贫穷与亲人的离散并没有磨灭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天性:正在上初二的小天自信坦言将来他要去河北最好的衡水中学上高中,他所崇拜的偶像从古至今,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重情重义,不惧磨难;远在承德市区上学的女孩吉祥,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还要照顾有精神疾病的母亲,虽然辛苦,却依然保有一颗热情的心,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成为仁爱的志愿者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

临走前与两个孩子拥抱,他们脸上的笑容那么灿烂,好似生活并不曾亏待他们,这一刻,我不知道,他们的心里到底藏着多少泪和痛,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支撑他们用笑容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已经将这种勇气和力量传递给了我,我已经没有理由再心安理得地做一只冬眠的“小虫子”了,唯有立即行动起来,才能看到我期待已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