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益活动,让我的心有了一种流动的感觉。” 靳方杰说 。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他希望人们都过一种“自在、流动、丰盛 ”的生活。
表述上的巧合,或许不只是一种巧合。
初次结识靳方杰,是在2016年12月赴曲阳助学的时候。她是我们的小组长,脸上常常挂着灿烂、厚道的笑容。
那天,我们走访了一位老奶奶。奶奶的儿子儿媳双亡,家里只有奶奶、孙子和孙子的舅舅相依为命。靳方杰就这么拉着奶奶的手,从进门到屋里,一直听奶奶倾诉生活的种种。
这个家庭的变故和贫穷的确让人心生恻隐。屋子破旧阴暗,煤灰沾染了墙壁,只有孤零零的一个灯泡照亮不大的一片地方。
靳方杰从2015年就开始走访这个家庭。第一次来到奶奶家,她也感到寒心和无力,走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跟奶奶拥抱,掉下了眼泪。在之后的两年里,她所在的小组一直在关心、帮助他们家,还为奶奶争取到了低保。
靳方杰说,一个 拥抱,让自己的心打开了。她把老人看成了自己的 亲 奶奶。
之前,和大多数内敛的人一样,她甚少拥抱别人,更别说有亲昵的举动了,包括自己的家人。
靳方杰2013年在山东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实习、工作,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也就是一名程序员。
北京是IT企业扎堆的城市,在她公司所在的西二旗上地软件园,每天都有无数的创业故事在上演。一行行代码,传递出一个个梦想,数不清的程序员们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百度,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登上上海、深圳乃至纳斯达克的上市舞台。
这份工作是紧张、艰苦的,她作为软件测试,需要负责公司每一个APP的上线,发现Bug,测试运行情况,督促开发人员维修和迭代,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每到夜里,都能看到软件园里灯火通明的景象。
作为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北漂,生活也颇为不易。在西二旗,租住一间主卧或次卧一个月就要花掉2000多块。
她当然也有自己的抱负。但经常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不免浮躁、不安。
一次,她对工作不满意,辞了职,心情和生活都处于阶段性的低谷。这时候,她接触到了 仁爱基金会 的生命助念活动,在松仁堂医院,面对一位30多岁就去世了的师兄,现场的助念,让她感受着平和、安详,她放下了这种纠结。
如果我明天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后天就去世了,那有什么意义呢?
她在想
2016年开始,她开始更多地参加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每周四至五天,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西二旗“ 贤二家 ”餐厅旁边的十字路口,为匆匆的行人送上一杯温暖的粥。
作为心栈的文宣,她还负责拍照、写日志、发公众号。这些工作也占了她不少的时间。有时候,工作任务压力大、时间紧张,她只能利用中午休息的时候做这些事。
她说,每天在心栈奉粥都很开心,志愿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温馨。即使要起得很早,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但一天都是元气满满的感觉,连工作都是笑呵呵的,有什么烦恼也都不怎么放在心上。
“把爱传递给别人,就是一种能量流动的感觉。” 她说。
作者:郭应喆 | 美编: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