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展开:怎样写好一篇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的通稿;怎样发挥文宣人员的积极作用协助助学团队安立和凝聚志愿者;以及助学部文宣组现有组织架构和团队发展计划。
什么是一篇好文章?
资深媒体人杨朴宇老师以自己多年的媒体写作和报道体会和大家分享了新闻特点和要求,提到“记者是站在航船瞭望塔上的瞭望者”,在这里也适用文宣人员。
文章主次分级从高到低分为新闻制造者、参与者、波及者、观望者。文章要能传播的更远,尽量不用一人称,也就是放下“我”。
文宣宣传的主体是事件的制造者,志愿者心灵的成长确实重要,但我们的文章和平台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我们更应该把自己心灵的成长和我们资助的孩子相结合,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对于社会大众,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和心灵的改变,自己的感悟和成长要结合孩子来说更好。
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看到的孩子们阳光灿烂的一面,不一定是孩子真实的表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对自己、对家人、对志愿者的感受,慢慢让他们打开心扉。只有这样,才可能呈献给给读者一份有血有肉和真实的报道。
最后杨老师总结了文宣工作的三多一少,即多读经典,多听,多些,少说废话,少说长句,鼓励志愿者老师们多去磨练基本功,打好基础。
文宣的作用是什么?
曲阳助学团队的陶友琴老师分享了加强团队建设经验,包括不定期组织线下志愿者聚会,号召志愿者老师参与心栈活动,以此凝聚并安住人员。还分享了文宣人员培养观察和发现能力的重要性,在细节上再下功夫。如曲阳文宣人员通过定期整理和归类助学图片,发现走访小组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志愿者老师在背后付出的努力等。
高阳团队的毛丝雅队长和大家分享了队长怎样在助学活动中激发每一位志愿者的分享和承担意愿,毛老师说,“每一位志愿者老师都可以是文宣,都给他们予信任和承担,才能激发团队最大的力量”。
助学部文宣现状与架构
助学部副部长张娜老师给大家概括介绍了文宣队伍目前的组织架构以及分工,通过在助学部层面建立走访直播、文章审核、订阅号维护组、微博与归档、以及助学期刊组,来管理和宣传仁爱助学理念和活动,并为日常助学走访团队提供必要的流程与技术支持。
张娜老师还给大家展示了县文宣负责人以及小组文宣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如何带动和激励参与走访的志愿者,并高效地完成走访期间的活动宣传以及后续跟踪和报道任务。
对未来的文宣工作展望,张娜老师表达了文宣工作不只是在走访期间,在平日对团队工作建设以及加强团队凝聚力上都有很多改进空间,比如在走访前夕,对助学队长和部分核心志愿者做专访,帮助新志愿者了解所加入团队的信息,以此建立信心, 尽快融入队伍。
来自助学队长的声音
除了文宣组志愿者老师,部分助学队长们也加入了本次分享交流活动,包括望都队长徐北,崇礼队长倪桂才,蠡县队长宋斌,平泉队长黄海长,枣强队长王佳雯。大家认识到助学活动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临时活动,更应该发展为一项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心灵抚慰活动,对孩子,也是对志愿者们。
队长们都谈到了团队建设和维护的重要,同时需要大力借助发挥文宣职能,安立核心骨干人员以及加强新志愿者老师和团队的连接。
现场“招聘会”
文宣小组现场招聘开始了,各小组负责人包括梁思雅、张盼、刘源和尚书娟四位老师现场给大家分享自己承担文宣工作的体会和经历,并介绍了职能小组日常工作流程,现场“招募”人员。
(听说,有的小组需要上岗竞聘,名额“有限“,张盼老师,我们都想加入!)
(老师们***四溢、热火朝天的宣导,人才都到哪里了?)
提起蓝丝带,更多人浮现眼前的是志愿者们给受助孩子带上的那一瞬间,传递了温暖和爱。这一次,张娜老师分给大家每人两根蓝丝带,鼓励大家给现场的志愿者老师彼此系上,另一个留给自己的家人,并分享了自己用这个方法与儿子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体验,忘不掉儿子当时稚嫩却坚定的语气,说“妈妈,以后我来照顾你”。
分享交流会之前,每个老师提前准备了一份礼物,组织者统一收集,在系蓝丝带环节,大家交换分享礼物。
于是,我们的现场就变成了下面这些场景:
(交换礼物看的这么专心,小编很想知道是什么书。)
(小编怎么发现这几位老师在默默的害羞?)
(笑容这么灿烂和默契!)
活动精彩瞬间
谁能找到我们的陈福部长?
作为初中一位数学老师,王洪波老师从多年教学体验中分享了对少年成长期孩子的理解,提醒我们可以从心理角度多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
毛丝雅老师和张娜老师耐人寻味的表情,到底是被什么吸引了呢?
蓝丝带将爱不仅带给志愿者,还连接了我们与家人的内心。孙建荣老师和陶友琴老师带上了自己的家人一起加入了仁爱大家庭,母子情谊在助学活动中进一步的升华了,相拥而泣。
回顾总结: 三个小时的交流分享结束,收获的不仅是全新理念和专业化岗位梳理,更有对未来文宣工作的愿景和期待。
如果您有任何想学习和了解的,可以随时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我们将会在下一次的培训和交流中分享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