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会初创期,助学项目在第一年发展并不顺利,开辟更多新项目就成了基金会同仁们的选择。彼时秘书长林居士听朋友介绍旧衣回收项目不错,遂决定开展。但师父不同意,提议不要集中收衣服,而是把访贫和捐衣结合起来,访贫活动结束,捐衣即停止。这个指示的英明,衣+衣项目组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真正领会。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07年7月仁爱基金会组织大型衣物捐赠,学诚法师与龙泉寺僧团亲自参与捐赠并看望分拣衣物的义工们

2007年5月,基金会专职义工王卫、陈岩岩被派到河北张家口访贫,调查了老乡信息但未跟进发放物资。两个月后眼看着项目组没动静,基金会的主管法师贤启法师催促:怎么捐衣服又不做了呢,师父说再不做活动基金会就死掉了。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志愿者入户访贫登记

7月初遵照师父指示,8名志愿者前往河北涞源东团堡乡访贫,为第一次衣服捐赠活动采集一手信息。吸取上次访贫教训,这次走访义工们开始重视和与老乡的互动,选择重点户走访并登记了姓名、性别、年龄、身高等信息。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入村访贫

返回北京后衣物组开始着手搜集旧衣。为了支持基金会工作,在7月29日龙泉寺举行的“六一九法会”上,师父特别安排了衣服捐赠仪式,带领僧众捐衣。三天后基金会共收到三万多件衣服。颇具仁爱特色的“一一对应”精细分拣开始萌芽。志愿者们夜以继日把衣服按照季节和性别分类。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衣+衣活动,师父带领举办祈福仪式

8月份,衣服分拣完毕,贤启法师带领义工们到河北、山西发放衣物。临行前师父发短信叮嘱大家“体会苦,感受苦”。义工们像天使一样传递温暖,挨家挨户送衣服,“张计军、男、中年,小号”当写有这些字样的袋子发放到老乡手里,老乡穿上合体的衣服咧嘴笑时,仁爱志愿者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最感动的是仁爱捐衣仪式中特别设立的硬币发放环节——通常仁爱会给受助者和志愿者每人发一元硬币,告知他们可以自己保留,也可以捐给当地最需要帮助的人。许多乡亲很动容,在内蒙赤峰喀喇沁旗一次捐赠活动中,一位吝啬的妇人跑回家拿了压箱底的50元,捐给村子里一位得怪病的小女孩。志愿者和受助者的慷慨解囊,使这位女孩最终得到了救治。而这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当地许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次布施,村民们的财富观和慈善观,亦受到冲击。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对捐衣对象的关怀还被细化为可操作的流程:30度鞠躬、给老乡剪指甲、洗手、抹手油、拥抱对方,“這一套下来基本上双方都哭得稀里哗啦了”。流程的细化,刘志峰夫妇、瀚海及其金山软件公司功不可没。他们大多为IT、软件业从业者,相识于菩提放生小组,在06年前后依止龙泉寺学修。部分借鉴慈济义工带动模式,他们为义工设计了统一服装、培训及活动流程,一切按部就班。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不过他们并没料到汶川地震“震”出的善心,让衣物量始料未及,“真挺可怕的,衣服排着队,像雪片一样来到龙泉寺”08年期间的衣物组组长王蕊说。最早是一个高校邀请仁爱到该校收衣服,后来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发出邀请,全年共接收40万件衣服。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08年夏天给王蕊的鲜明记忆是困和累。她和义工刘军两个人经常一天开车往返四次,到山下的高校、企业或物流中心拉衣服,最危险的一次差点把油门当成刹车。

彼时的龙泉寺大停车场、云水堂前空地俨然成了衣服的海洋,“开辟了好多战场鏖战分拣”。这时候王蕊一次性定制的3万个包装袋派上了用场。做企业出身的王蕊为袋子设计了蓝绿红三色,分装男、女、童装;其后再按照季节、年龄、身高等二次分拣,最后按户分装,将一家人的衣服放一包。

十年仁爱路之三 | 仁爱衣+衣:精细分拣的关爱与温暖

这期间分拣任务艰巨,僧团开始排班支援分拣。义工们把衣服往法师们身前一放,法师蹲下身子就开始分拣;分拣完立即站起来等候,“法师们随众、服从管理,不散心杂话,效率太高了,义工们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僧团的速度,只好不断增加义工人手”王蕊感叹。夏季多雨,遇到下雨天,僧团法师就赶紧跑出来帮收衣服,往帐篷里抱。最多的一天,收了七次又抱出来七次。

就是这样的工作强度面前,义工们精神上仍然愉悦。那时候每周贤杰法师讲授师父理念课程,义工们很希求,曾有一次王蕊为了从河北赶回来听,超速到一百六七十迈,赶到时课程也快结束了。

09年初到10年,衣物组频繁进入社区、高校、企业收衣服,红莲心栈、慧海莲邦茶馆、西直门某素食馆等都曾是代收点。一边收衣服、精细分拣并封装,一边衣物组也外出访贫捐衣。

从11年到今天,由于无门槛、易参与,衣+衣项目更多作为一个慈善体验平台而存在。过去两年蔡晓华担任衣物组负责人期间,曾一年带动各届团体200余个来寺参与精细分拣,包括工人、农民、干部、教授、企业主等,涵盖对象广泛。

在衣物组承担一年多,王蕊感叹自己的耐性被磨出来了,对周围人情绪的体察更强;曾为早期衣物组负责人、现已走入僧团的方文昭也曾感叹:当心心念念想着为别人做事时,突然有一天发现心打开了,“原来心可以这么柔软”。

很多义工不会忘记2009年夏天去内蒙赤峰发放衣物途中收到的师父短信: 做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一切功德在众生份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