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喝杯热粥吧!祝您一天好心情!”每天早上7时,在北京西站、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三个地方,都会有一群志愿者手捧热粥,一边为来往的路人捧上热气腾腾的香粥,一边送上祝福。不论数九寒冬,不论盛夏酷暑,由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发起的“仁爱奉粥”行动都会照常进行。365天不间断地向来不及吃早餐的上班族、社区居民和旅客们奉送爱心粥,是这个项目不变的理念。然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至极的关爱行动,每年吸引着至少15000人次的志愿者参与,4年来,累计奉粥超过100万杯。很多人因此受益,一些当初的喝粥人最后也变成了志愿者, 为别人奉粥,将温暖传递。

现场探访    

2000次搅动香粥出炉

2月23日5时30分。头一天的北京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风“洗礼”。

漆黑的夜色下,莲花池公园南侧中国钟表奥特莱斯大厦食堂内,灯火通明。食堂一角的大灶台上,一锅翻滚着香气的粥正在“咕嘟咕嘟”熬制中。

熬粥人叫吴庆伟,今年28岁,是仁爱心栈项目的一名普通志愿者。他戴着口罩和厨师帽,双手紧握勺柄,眼盯粥锅,不停地搅拌,一下、一下、又一下……

灶台很大,随着搅拌,小吴的上半身也跟着有节奏地前后轻晃起来。6时40分,一锅满溢着米香的粥终于熬好了。吴庆伟关掉灶台阀门,放下大勺,轻轻甩了甩酸痛的手臂。

“怕糊锅,就得不停地搅动,一分钟至少30下,粥熬好了怎么也得两千多下。”在一旁“打下手”的另一位志愿者王静赶紧取来盛放热粥的保温桶。

王静是每周四西站奉粥点的志愿者负责人。掌握时间和流程、协调人员……她的工作要求细致,比其他志愿者都要更加专心。王静和吴庆伟两人将粥一勺一勺盛入第一只保温桶,盛满后,王静赶紧盖上盖子保温,吴庆伟继续向第二只桶内盛粥。

为了节省时间,有把子力气的王静半弯着腰,一人拽着三四十公斤的保温桶走向食堂门口。台阶下,停着一辆四轮小推车。吴庆伟也赶上来了。两人一齐使劲,将两只保温桶抬上推车,向电梯走去。食堂位于地下三层,到达一层后,陆续赶到的另外4名志愿者开始帮着装车。
7时,打着“奉送爱心粥”招牌、经过改造后的电动三轮车向西站出发。

200次弯腰送祝福

三个站点每天都是两桶粥,但是服务的人群各具特色,像西站这个点,来喝粥的就是旅客多,其他两个站点都是上班族多。每天奉粥,用不了半个小时,两大桶粥就能送完。”基金会内的专职义工、70岁的贾玉城老人介绍说。在当天的志愿服务中,他还不是年纪最大的一位,最长者要数李芝兰老人。

老人,一方面是指她岁数最长,今年已经73岁;另一方面她还是仁爱心栈的“老人儿”,从2008年创办起,她就前来志愿服务,为人奉粥。王静说,周末时志愿者人数会增多,最多时会有二三十人。服务的人越多,奉粥的辐射范围也就越大,受益的人越多。

7时10分,6名志愿者来到莲花池公园东门。出人意料,摊子还没摆好,可是一列排得整整齐齐的队伍已经蜿蜒出20多米。再仔细看,队伍中既有拾荒老人,也有清洁工人,还有一些刚刚下了火车的旅客。

戴上围裙、套袖、口罩、手套,志愿者们开始奉粥。热粥用干净、正规的一次性塑料杯盛放。6位志愿者分工合作,贾玉城和58岁的王希玲负责盛粥。41岁的刘俊昌负责维持秩序,其余3人要向排队的人递送盛好的粥。

春寒料峭中,志愿者们不停地盛粥、递粥。每每有人接过粥杯时,志愿者都会面带微笑,弯腰道一声:“祝您每天好心情!”或是“欢迎您来做志愿者!”

7时40分,两桶粥很快就奉完了。“两桶粥一共240杯,我们要道240声祝福的话。辛苦吗?呵呵,不觉得,反而感觉很充实。”王静说。

解下围裙去上班

北京西站广场上的时钟指向7时50分。吴庆伟抬头看了一眼,小声说了一句:“有点晚了。”他摘下围裙,褪下套袖和口罩,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向附近车站走去。

原来,小吴在西直门一家公司做平面设计。两年前,听说仁爱心栈招募志愿者,他来到了这里。

同样赶着上班的王静在带领其余志愿者做完当日小结后,也匆忙走向车站。王静是菜户营天伦北里社区医院的大夫。她从去年6月开始每周四前来做志愿者。

其他志愿者也不“简单”:操着一口邯郸方言的王希玲大姐,是北京西站的一名保洁员,每天傍晚5点半上夜班,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半下班。每天下班后,王大姐第一件事就是赶来帮着奉粥。而她此前一直是奉粥的受益人,她

得也要为别人做些好事,于是也当起了一名志愿者。

李芝兰和刘俊昌是对母子,家住广安门。刘俊昌在超市当保安员,下午上班。在母亲的影响下,他每天早上都到西站来奉粥。

每天奉粥完毕,李芝兰和王希玲还得负责“扫尾”工作,将灶台锅具和粥桶都要清洗干净,以备第二天再用。

据了解,仁爱心栈三个站点的志愿者每日轮换,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中,年纪最小的只有7岁,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参与。

深层追问 

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了4年?

根据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统计,奉粥项目每年至少吸引15000人次的志愿者前来参与。这个项目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又是什么动力让这些人一下坚持了4年多?

调整自己温暖别人

“假如雷锋没有遭遇意外,我想他会理解我们所做的意义。”贾玉城说,奉粥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总归是一次沉淀自己温暖他人的体验。

王静说,她虽是医生,可以前见着生人不爱说话。参与过志愿服务后,在现场不仅要对陌生人说话,还要大声招呼着其他人免费品尝爱心粥。在这个平台她养成了奉献的习惯。这对她的工作也大有帮助。

“ 以前总觉得老人烦,他们一句话要反复叨唠很多遍。后来,当了志愿者后我才想明白,很多人都是空巢老人,他们和我聊天倾诉,是他们排解忧愁的方式。我理解他们了,也越来越爱亲近他们,他们更愿意来了,自己也会变得很开心。”

一位志愿者说:“当我手捧爱心粥站在晨光下说出早上好、请喝爱心粥的时候,我是那么感动。我们奉粥,是在调整路上行人那颗匆忙和不安的心,更是在调整我们自己的内心。真诚的奉献,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快乐的根本。”

很多人参与项目中来

4年零两个月,我们天天都在坚持,没落空。人员一茬接一茬,不断更换。”贾玉城见证了仁爱心栈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他回忆说,2007年仁爱基金会成立,之后不久他们就开始为新开办的“仁爱心栈”项目寻找一个落脚点。但是,当时启动这样一个活动非常困难。后来,一位老教师去世前曾嘱咐孩子要用自己的房子做点善事,机缘巧合下,当

知仁爱心栈正在寻找站点时,双方一拍即合,第一家站点也就顺理成章选在了 红莲中里社区的一套两一厅 的楼房内。

后来,因为房屋买卖,一年多后,心栈又搬到了三路居附近的一个简易房内。用房问题暂时解决了,可是距离西站却远了,志愿者们骑车送粥都得要15分钟,这让本就辛苦的志愿服务难上加难。

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年多,有一天,志愿者们像往常一样在西站南广场奉粥,中国钟表大厦的总经理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他邀请志愿者们到距离西站步行仅需5分钟的钟表大厦食堂来,食堂后厨将每天免费腾出一个灶台供他们熬粥。

贾玉城说,从红莲中里到三路居,再到钟表大厦,变化不仅体现在熬粥厨房的不同。从最开始向陌生人递去免费粥,人们回应的难以置信的眼神,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受益人变成了志愿者,这种变化更体现在人们内心对他们所做的认可。后来,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的两家“仁爱心栈”站点也陆续建立起 来,每年都有25万杯免费粥分发给市民。

每天熬粥所需的材料,除了有基金会的提供外,还有很多是来自志愿者们自发的支持。最多的一次,一个志愿者开着车拉来了1吨大米。每年腊八前夕,来送各种米、豆的人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