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5日,仁爱启明书院项目在福建为当地乡村志愿者举办了“爱心之旅”培训暨参访活动。活动第一天,志愿者们来到溪源善恩小学,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孩子们自给自足,即是学生又做小老师。第二天重头戏登场,贤世法师为大家做了“传统文化是慈善动力源泉”开示,下午启明书院业务培训,晚间联欢并座谈。第三天志愿者们体验了绿色皮划艇水上项目。回想这三天感悟良多。
溪源学校见闻
大巴车抵达此行第一站——白沙湾农场,这里也是溪源学校身体教育的实践基地之一。
我拨通了学校联系人的电话:“您好,罗俊老师,我们已经到了。”
“您好!我不是老师,是学生,马上来接你们。”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稚气而礼貌的声音。
不一会,身穿红色志愿者马夹的小男孩出现在大家面前,落落大方的一番介绍后,带领我们这群大小朋友先去体验传统运动“弯弓射箭”。小男孩的讲解生动清晰,做起示范来有礼,有节,有气。
趁着大伙体验射箭的功夫,我们与罗俊聊起天。才明白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学习以自牧修身为主,白天参加社会实践,打工创业,学习无字书;早晚共学诗书礼乐,离经辨志,学习有字书。学校没有工人,洗衣扫地,刷锅做饭,锄草种菜,财务管理,门卫保安,乃至教务教学都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我们的学习动静合一,经过这里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会到大学城的校区进一步理论学习提升,再回到实践中去体会和检验。”看到我们似乎有些困惑,12岁的罗俊告诉我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呀,不是坐在教室里念书才叫学习!”
说话的功夫,罗俊不时地安排协调同他差不多年纪甚至比他还小的孩子去厨房做饭,准备茶水,带大伙体验高尔夫运动。
餐前小故事是溪源学校的常规环节。一个年纪特别小的孩子当主持人,简要介绍之后,由今天的主讲“老师”罗俊为大伙讲述了“人生的三大浪费”。第一大浪费,是把学了十几年的东西都忘掉了,那是浪费青春;第二大浪费,是结交多年的朋友不再联系了,那是君子之浪费;第三是做了一半的事情不做了,同样是浪费。12岁的孩子的演讲却有谦谦君子之风,最后,他还不忘提醒大家:“我们大的浪费不要有,小的浪费也要避免,希望大家不要浪费饭菜食物!”
美味的晚饭是由这群孩子们为我们做的,听说他们上午就去张罗买菜,下午早早就在厨房忙开了,摆放碗碟,上菜,甚至连很沉的一大桶米饭,都是孩子们一起抬上桌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要离开了。看着依然没吃干净的饭菜,和好几桌用过的碗碟筷子,想到一会孩子们还要替我们收拾残局,感觉惭愧,不禁更加赞叹这群孩子!赞叹传统文化的力量!
贤世法师慈善心路“四阶段”论
此行的第二课,贤世法师给我们做了题为“慈善文化是志愿者的动力来源”的讲座,真的很殊胜。想起2013年皈依后参加的第一次端午精进共修法会正是贤世法师和贤双法师带动的,回想那两天里,法师一直在按戒定慧次第引导我们去觉知。离开时,我们给自己的皈依体起名字,娜娜取名“依满”,维维画了个可爱的“依心”,我的叫“依师”,人生路上人人是老师,处处可学习,念念在修心。现在才意识到,两年过去了,我常常忘了去呵护我的皈依体...感恩团队的不舍弃!
贤世法师开示的慈善过程中会经历的四个阶段让我们明晰了许多。
我们的初发心来自纯然的恻隐之心,来自对苦难的不忍,是纯洁无染的,这时候若有人呼应,可以鼓励我们继续前行。就像5岁的凯瑟琳起初用自己的点心费捐了一个蚊帐来让非洲的孩子免受疟疾的威胁,然后在家人、身边的大小朋友、乃至比尔•盖茨的支持鼓励下,小小的善心得到启发和增长,拯救了数百万的非洲孩子。反过来,若是独自前行,那么个人的情绪有起伏,时间有忙闲,精力有好坏,家人和社会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地,心力会减弱。因此我们要凝聚善心,团队共学,在彼此善心的感应下利益更多的人。
第二个阶段是明理。在实践善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比如最初在市区里想找个奉粥的地方都很难,或者遇上热脸贴到冷屁股的尴尬。每一次内心的矛盾正是一个观照自心,自净其意的机会。然而仅凭着本能做事,力量终归有限,因此需要在古圣先贤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明确自我,认识自我。这次有幸与三个学佛小组的同修一起来承担启明书院的培训,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够耐心,懂得倾听,没想到仅仅因为茶歇时间的安排这个小问题,就对共事的师兄说出“我不想听你讲了”这样的话语,反省自己在认为别人固执己见的同时,自己是否也同样没有放下“我执”呢?感恩这样一个历事炼心的平台。
第三个阶段是笃行。很多文化实际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知识或者思想达到一定高度,而行为跟不上时,就如同车少了一个轮子,见行不一。许多乡村志愿者也很关心如何坚持这个问题,法师提到船子和尚,一生摆渡,随缘度人;又如奉粥,365天不间断,当你在坚持时,会发现周围的环境也在悄然变化。
        再往后就是圆见,在传统文化里称之为圣人。
慈善的四个阶段不正是修行的四个历程吗!所以师父说:慈善是自己实践善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善愿成办
这是一个神奇的旅程——
第一次走进省政协会议室,如此高大上的地方足以承载我们对乡村志    愿者们的敬意,感恩场地的支持。
第一次通过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活动经费,在虚拟的世界里,一颗颗爱心没有迟疑,涓涓细流汇大海。感恩未名的信任。
第一次走进溪源学校,没想到在身边还有这样一个理想家园,读圣贤书,修齐家志。感恩孩子们给我们上了一课。
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国家非遗剧种、国粹闽剧、中西乐器联奏,简单朴素却精彩隆重,这样一个年龄加起来有上千岁,平均年龄近七十的老年乐队有个喜庆的名字“喜来登”,把欢喜传千家。
第一次走近皮划艇运动,绿波轻舟,承载的是对生命之水的珍视和保护,对身体和心灵的融合与爱惜。感恩绿洲俱乐部无私地提供慈善专场。
许多故事听起来就像传说,却真实发生。一个老人,倾尽时间、精力、金钱只为将古老民俗文化传扬下去,他找回了围在羊圈里的圣旨,被当做普通竹竿的古代盛放种子的容器,他自费给全村每家每户买扫把让生活环境更整洁,他自己成立邮政代办所义务为村民送快递……做了那么多,却很谦虚。
感恩一同承担培训的家人们,许多人才第一次见面,却不陌生,互相支持补位。有人一大早就到车站迎接乡村志愿者们,有人夜里十二点赶到机场接机,有人负责饮食起居,有人联系物资设备,有人无微不至地关怀,有人摄影记录。再好玩再新鲜的活动,依然坚守岗位默默护持,保证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天的爱心之旅,感受到内心自然升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