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弘一大师的遗偈中有两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心里充满了疑惑,一个人要死本来是悲哀的事,大师怎么会说:“花枝在春天开得多么美满,在天心的月亮多么的圆”呢?

后来把它看成是悟道的诗,才比较地懂了。悟道者的内心,正如月到天心一样光明,也像春天花枝那么美丽,与死亡又有什么相涉呢?反过来说,愚痴的人即使活生生的,也是华枝枯萎、心地幽暗。因此,死或生不是界限,光明或暗淡才是关键。

这是为什么禅宗里把光明的心性、自性、佛性称为月亮的缘故吧!一个心中明月被唤起的人,身心了无挂碍,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至于我们的身体、语言及至对实相的见解,那只是开启月亮的光明之心的工具。

因此,“以手指月”并不是要看手指,而是要见月亮,看见了月亮之后,就要“见月忘指”了。

月亮在禅宗里是一个意象,而不是一个星球,即使阿姆斯特朗登陆月亮,也不会改变月亮作为“光明之意象”、“佛象之意象”,因为真正的月亮不只在天上,也在我们的心中。

心中有月亮的人,就是觉醒了自我的光明、平等、温柔、圆满的本质,这本质一旦觉醒则永不消失,在禅宗是为“开悟”!也就是“有明月之心”。

有明月之心的人,在平常的事物中也会有深刻的幸福,喝水、吃饭、睡觉都不是等闲。“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即使月照中天,风从水面吹来,都有很深切的清凉意味,只是很少人知道!那些有明月之心的人就会知道。

有明月之心的人,不分时间、季节,时时如宝,刻刻淳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些“闲事”,有如遮月的云雾,在心如明月者的眼中,只是更彰显了月的华彩!

有明月之心的人,在生命的镜花水月中,无不是人间的道场,在一场游戏一场梦中,也有美丽的心情。

一个人投生于此世界,一旦有了渴望光明、平等、温柔的向往,也都是在走向明月之心,这正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该悟的已悟,未悟的都在走向悟”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