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清早,仁爱志愿者分为三路从太湖县教育宾馆出发,开始入校走访2009年前受助学生的工作。全天共走访了6所学校的45名学生,还见到了朴初中学参与2009年助学活动的11名小志愿者。
第一组由王昕老师带队,黄元拍照,赵丽娜负责与学生的交流,在县教育局基教科汪科长陪同下,他们前往最远的弥陀初中、北中高中。一路都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就像一条条盘旋的蛇。但新鲜的空气、清澈的小溪、以及仙境般云雾缭绕的大山,让志愿者看得喜出望外、心旷神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孩子们生长在这样一个有灵气的地方,让人不由得祝福他们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
弥陀初中的这批孩子今年正是毕业班,学习非常紧张。志愿者们便利用短暂的课间操时间和孩子们做了简单的交流。同学们都很腼腆,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却一下子让彼此的心在瞬间拉近。班主任老师也与志愿者们进行了交流,当谈到联谊活动的影响时,班主任说:“我们班有个孩子,从那次活动回来后学习比原来刻苦了,而且还会照顾别人,与同学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中高中的校园很小,但很精致,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生的成绩在太湖县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在道德习惯的养成上很受益。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仁爱走访已受助学生的工作,志愿者们得到了热情的接待。收到志愿者的礼物后,有的孩子莞尔一笑。
一个男孩子说:“我们这里很少用到围巾和手套的,冬天不是很冷。”
“那你们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呢?”志愿者们迫不及待的问。
孩子腼腆的微微一笑:“你们能来看我们,我们真的非常高兴。”朴实而不假思索的对答让每个人的心都暖暖的。临走时,有两个女孩子哭了,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但彼此真挚的情感让人不能释怀。毕竟返有5个多小时的山路要走,志愿者们没有耽搁的理由,只能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
第三小组由邓雪娇任组长,郝丽妮记录、刘巍拍摄、年长的姜兰阿姨负责关怀同学们。上午他们首先到到职教中学看望6名同学。走进校门,十几幢整齐的楼房,宽广的操场,让他们找到了大学时的感觉。在校方陈主任的联系下,几位同学的班主任陆序来到现场,与志愿者们交流学生的情况。这所职中有一个规定:班主任得了解班上每一位同学的身心状况。所以到场的4位老师对同学们的状况都比较了解。他们观察到和,这些同学生活节俭,学习比一般的同学更加刻苦,但是大多放不开,胆子有点小。当提到基金会准备实施的大学生资助计划时,有位老师表示,这对于他班上的同学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这位同学前些天还因为经济原因想退学,基金会的资助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她所担心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更增加了她面对困难的信心。
午饭时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用餐,邓雪娇非常贴心,问同学们都喜欢吃什么,中午休息不休息。方同学的嘴里长了溃疡,吃的很少,无意识中她就把椅子向后拉了拉,雪娇亲切的提醒她可以坐近一点。刘巍很忘我地投入到照相的角色当中,哪怕吃饭时,还会时不时的听到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迟到的刘同学听到志愿者们到来的消息,绕着校园找了半个多小时,看到他面色红润,落落大方,作为去年家长的郝丽妮特别开心。
下午,雪娇请邓荣珍老师到第三组“压阵”,一同前往省级重点中学太湖中学。另志愿者们感动的是,学校对所有被资助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老师们还会给予这些孩子额外的关怀。校长感慨的说:“你们对这些学生都这么关爱,我们就更应该做了,特别感谢你们给我们的启发。”
一位陈同学分享说,他参加完09年的“让爱传递”活动之后,非常有信心,充满动力,学习从那时就开始进步,现在他己经冲进班里的前十名了。谈到学习方法,许多同学都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性,志愿者们借机让高年级的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同学们发言踊跃,低年级的同学觉得这样的交流非常受益。
一天之后,志愿者们也谈到了受益。第二小组由本地志愿者童老师拍照,杨娟记录,郑荣珍老师和带队的王卫负责与教师、学生们的交流。杨娟身为基金会财务方面的专职义工很少出门,这回是初次来到太湖。与孩子们的实际交流令她的感想非常深刻,晚上主动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纪实,直到早上四点多钟还在修改,虽然只有一两个小时的睡眠,早上她却精神饱满。看过这个纪实的王卫说:“好像早上起来,已经充分休息,像吃过早饭那么充实。”原来与师生们的互动中,彼此同样汲取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