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早10点30分,在太湖县教育局基教科査科长的陪同下,来自太湖县弥陀镇的本地志愿者童老师,和基金会志愿者郑荣珍老师、杨娟、王卫一行5人从教育宾馆出发,来到了省重点中学太湖二中,走访在2009年以前仁爱资助的9名学生,他们已经是“老”的关怀对象,与仁爱志愿者之间并不陌生,建立了基本的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

按照预定的流程,在太湖二中的访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志愿者与学生的班主任或代课老师之间的交流;第二部分是志愿者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经过査科长事先沟通,志愿者们很快见到了二中的3位校领导干部和9名学生的老师。短暂的问候和相互介绍后,交流步入正题。王卫代表仁爱基金会对我们在08年、09年、10年在太湖所作的助学工作做了简单的回顾。仁爱助学的理念是“资助为起点,关注为重点”,对于今年在安徽的助学活动因为赈灾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表示歉意,并诚恳的希望能够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学生这一年的身心情况。9名教师朴实的谈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作介绍的是胡同学的班主任吴老师。胡同学是08年3月仁爱在太湖县第一批资助的孩子之一,今年刚升入高一,她的大朋友是王亚,王亚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很多心力,从她与孩子信件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到,王亚老师每一封信都很用心,孩子确实也是有变化。王卫回忆起第一次见到的胡同学,脸是冻伤的,很好强的一个孩子。这从与老师的交谈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老师谈到胡同学也是非常赞叹,说她学习上的进步特别大,是一个非常坚强乐观的女孩子。作为带动胡同学不到一年的班主任,从志愿者的介绍中,他发现关怀对胡同学的帮助非常大。

第二位是华同学的班主任周老师。华同学今年高二。老师介绍到这个孩子成绩很好,学习积极性高,性情开朗,这次考试名列班级第三,成绩不错,但是她的情绪性波动对成绩的影响比较大,有时落在班级20名。总体来说她的情况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不仅仅是对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起到相当大的鼓励作用。

苏同学,高二,与华同学来自同一所中学;曾经的班主任对这个男孩子的评价是比较积极,生活节约,乐观爱笑,老师浓重的描述了他的笑——自然的笑、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看来苏同学灿烂的笑容,是老师对这个孩子印象比较重的一部分。

杨同学和盛同学,就读于高二的同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孙李老师。从老师对这两个孩子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这两个孩子的关注是比较多的。谈到杨同学,老师说他的学习方面一直名列前茅,基本稳在前十名,生活节俭,卫生等班务会主动多做,很听话,老师教诲他们应回馈社会给予的这么多的关注。提到刚结束的运动会,杨同学负责后勤服务工作,老师说服务很到位,做的很不错。比起盛同学,老师坦言更偏爱杨同学一些,杨同学虽然内向但更沉稳懂事,但学习更主动,而且他了解家人的疾苦,表现在学习上自觉性会更强一些,而盛同学相对性格会活波些,但也会调皮些,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不如杨同学能够体恤母亲那么懂事,但整体上也是不错的,名次同样在班级前十名。

朋同学今年就读于高三,班主任余月英老师。老师的描述让志愿者杨娟感到震惊,很想见见这个很有点不一样的孩子。老师说她的身体很不好,两个月以来,她上课不超过3个星期,今天也是因收到了通知,特意来和大家见面。朋同学是被家中老奶奶收养的,今年老奶奶已70岁了,靠摆地摊维生,家里经济情况非常不好,而朋同学的身体状况又是目前影响她学习的最大的问题。老师说她英语、语文也是强项,虽然这些都是她在家自学的。朋同学非常听话,学习用功努力,但数理化在家自学,指导性就不那么明确,因此这些方面成绩就不那么好。但总体来说,朋同学的思想是比较积极向上的。

张同学,今年刚刚考入了这所学校;经过了紧张备考的张同学,如愿考入了这所省级重点高中,并且因为他超过1米8的身高,光荣的成为升旗班的旗手。班主任叶老师坦言,他很喜欢这个孩子。志愿者们也感受到老师对这个孩子关爱有加。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听说了他家的情况,比较担心,找他谈心后,发现这个孩子心理没有问题,很正常。在家把自己当男子汉,学习很踏实。第一次月考的时候,张同学的成绩不太好,班主任就找他分析原因,发现不是身体或心理上的,是方法上的。老师说他是学校的8个旗手之一,这个在高一年级部也是比较突出的,可以让他更有自信。老师说志愿者和张同学多联系,对他肯定有帮助。

郑同学伴随着原就读的新仓中学的解体,去年转学于太湖二中,老师说他对环境的适应方面有点薄弱,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老师强调说这个孩子的优点是为人诚实,自信心强。虽然比较内向,但与同学的关系都不错,有潜力。

最后被介绍的鲁同学,就读于高三文科班;她的身体状况不错,各方面比较均衡。对于基金会继续资助优秀孤困大学生的计划,老师们感到很欣慰,通过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的交流,让他们减少对上大学经济费用的心理压力,会让孩子们更安心于当前的学习。

听到老师的描述或细节的分享,就足以让人感动了,在家人、志愿者不能陪伴孩子们的日子里,老师对孩子的关注或培养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对于太湖县的很多老师来说,每天都是要带四五节课,且每班学生也都是六七十人以上,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变化或状态,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所以志愿者们非常的感恩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郑老师对于每一个发言的教师,都表达了感恩和对孩子成长的信心,王卫也提到从老师的发言中,她更认识到关怀和鼓励对孩子有非常好的带动作用,从孩子的孝德的观念去引导,使之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对于初次接触太湖县孩子们的杨娟,真正让这些想象中的代号人物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是在随后的见面会中。教学楼前的广场塑像下,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汇起了:有的在人群中寻觅,寻找她熟悉的大朋友的身影,有的依然羞涩地打着招呼;有的孩子跑过来,激动地与志愿者拥抱……在二中的多媒体教室,志愿者们与这些孩子们进行了一场会话。通过这次会话,每个人的身心形象变得灵动而真实:

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杨娟已经完全能够把孩子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形象绑定了。那个个子很高,比较阳光的就是张同学;那个本来眼睛就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的就是苏同学;沉静无闻,看上去很有想法的是华同学;那个文静恬淡,说起话来又是清晰有力的,便是杨娟一直想见到的朋同学……王卫发现,又通过一年高中紧张而有序的生活的熏陶,孩子们都成熟了很多。旧友故交虽别来无恙,但那样一点淡淡的拘谨还是在的,还好大朋友的礼物连结了友谊,大家一起分享了2009年联谊活动中华同学和鲁同学的“家长”——北京大学的黄迪带给他们的诗朗诵。给她们的信件,黄迪也录下音来。播放的过程中,华同学流泪了,鲁同学也流泪了,是感动?感激?也许有愧疚?或是五味杂陈?在那一刻,大家的心慢慢的打开。

朋同学一直握着鲁同学的手,给予这个伙伴安慰和鼓励。她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尤其在此刻,她决定要把力量传递给鲁同学。王卫静静地看着这些陪伴了三年的孩子们,看的出来她更想听大家的感受,特别是让他们互相之间谈出对他人的理解,一场心灵的交流开始了: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鲁同学,和一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华同学,她们的压力确实是比较大的,实际的状态和期望相比,无形中变成自己的负累。鲁同学说,她有很多问题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比如母亲本来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可是有些话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当她对在座学弟学妹给予建议时,语气却很坚定,告诉大家要珍惜时间,这种珍稀是“把握学习的每一秒,而不是把握每一秒学习。”同样作为高三学生的朋同学,告诉大家选择合适目标的重要性,并很形象地做出了解释。在苏同学谈到了对华同学的理解后,华同学似乎如释重负,对于高一的学弟学妹,她谈到了目标决定之后,要有轻重主次的学习方式。如何规划时间?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重压?低年级同学提出新的问题后,高年级同学又一次给予解答……这样的交流进行了半个多小时,孩子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在阳光灿烂的广场上大家合影留念,没有了欢呼呐喊,代替的是一脸平和欣然的笑容。

告别的时间到了,志愿者们鼓励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也要像今天一样,多多的相互关怀,相互勉励,再次转述老师们对同学们的肯定和关注。相信孩子们是可以从身边的老师、同学们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的。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从最近的地方、生活的环境中寻求帮助,给予帮助,可能便是助学关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与他人互助与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