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助学的由来与特色
仁爱助学项目启动于2007年3月,是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成立后开展的第一个项目,对象是贫困地区13至18周岁,在普通初高中学校就读,失去双亲的孤儿学生。
仁爱助学的特点是“资助为起点,关怀为重点”,以有限的资助解决孩子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在他们与社会大众之间搭起一道爱心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关注需要更多关心的孩子,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和鼓励,进而去实践善行,乃至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启发无限的关怀。
2008年之前,仁爱助学项目在北京展开了对6所学校12名学生的资助和联谊;2008年3月,基金会赈济安徽冰冻灾害期间,在当地民政局、教育局的协助下结识了太湖县、绩溪县的100名孤困学生;200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助学活动正式启动,仁爱联手保定市妇联及各县教育部门分期分批资助该市各郊区县的孤困学生。截止2009年3月,仁爱助学已资助学生262人,各地爱心人士捐款60余万元。短暂相聚,即生深深情意,孩子们的信件伴随着思念与感动,雪片般向仁爱飞来。
大朋友书信往来、助学通讯、家庭访问、联谊活动以及将要展开的本地爱心社团都是仁爱为孩子们身心成长而设计的关怀形式,一支志愿者团队随之产生。
志愿者精神与使命
参与仁爱助学工作的志愿者叫做“仁爱大朋友”,因为他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相互理解、关怀、鼓励和分享的朋友。大朋友的精神名为“付出爱、收获爱”,因为付出的当下就是快乐,即使不计回报,来自孩子们的启示、激励和爱仍会源源不断。
助学标志物与理念
仁爱助学的理念是“让爱传递”,标志物是象征着爱、关怀与鼓励的蓝丝带。传递蓝丝带,即代表爱的传递,关怀与鼓励的传递,她来自仁爱人内心中的感恩、包容、理解、关爱。
助学的明天会更好
何为仁爱助学的“助”?这并不是“助贫、助穷”的助,而是要发挥互助互爱、自利利人的精神,展现“让爱传递”对捐赠者、志愿者、学生以及广泛社会大众的启发和感化。
那么“学”呢?马丁路德?金说过:“智慧加上人格才是教育的真谛。”《论语.雍也第六.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此,仁爱与孩子们的互动,不单纯是情感上的挥发,她包含着每一个人——每一个普通的孩子、成人,在心灵成长、品格完善过程中需要的人生教育、爱的教育。
未来,助学将逐步展开面向所有普通院校的“仁爱孝德奖学金”项目,并在社区成立“心灵回归家园”,弘扬孝悌精神、辅助德育教育、启发人人良能、实践孝亲爱物,将人生的教育推广给更广泛的人群。
打造我们的天堂
仁爱志愿者创作的短诗《让爱传递》、孔繁智老师撰写的《仁爱志愿者祈愿文》以及王亚撰写的《仁爱传灯祈福回向文》都深情、形象地表达了助学的精神理念。描写仁爱大朋友对孩子们倾诉心声的歌曲《打造你的天堂》更令人感动难忘。每个人内心中的仁爱无限,愿我们启发这份爱心,回报给亲友、社会和普天下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