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民,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转桥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送走的这个初三毕业班里,67个学生中有九位考入了省级重点高中。在2009年太湖县中小学教师“备好课”专题培训征文中,以《教师备课要心中有数》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

初识汪老师,是2009年国庆假期,北京市仁爱基金会在太湖朴初中学举办的和两百个受助孤儿的联谊活动开幕式现场。他有着典型的安徽人的聪慧与平和,用稍带一点口音的普通话,为大家讲述了一段他的学生和仁爱基金会之间的故事。

卢中文,今年上高一,就读于安徽省重点高中太湖中学。2003年,10岁的卢中文因为交通事故,丧父。三年后,母亲又因为脑溢血病故。从此之后,他从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中考复习期间,运动训练量加大的时候,会经常摔倒在地。他在写给汪老师的周记里,多次写道:“老师,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就在这个时候,基金会开始了对这个孩子的资助,并且由专门的志愿者王卫和孩子保持通信和定期家访。2008年,卢中文和所有受助孩子一起参加了十一期间的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卢中文给自己的家取名叫“蚁穴”,自己则取名“兵蚁”。汪老师说:“这个孩子在活动结束,回到学校后,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头终于抬起来了;和别人说话时,眼睛也敢正视对方了;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会主动承担一些班里的工作。他从一个爱的守望者成了爱的接受者,最后终于可以将这份爱传递出去,成了爱的传递者。他在家里也像个家长一样,处处给妹妹做榜样。他的人生目标也清晰了,今年一举考入了太湖中学。是你们的爱,创造了奇迹!”

为了能够成为汪老师的学生,卢中文的妹妹卢锦霞提前一年小学毕业了,成了汪老师新接手的这个初一年级里最小的学生,今年也得到了仁爱基金会的资助。

转桥中学座落在太湖县的东南丘陵地带,学校在半山腰上。平均每个班要有六、七十位学生,全部住宿,二十七、八平米的宿舍,住着36个学生。汪老师是班主任,不但要负责语文和历史的授课,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虽然学校离家有20里地,但他不经常回家,每天5点和孩子们一同起床,晚上等孩子们熄灯了,他还要去宿舍巡查,日复一日。每周他还要和67个孩子在周记里交流他们学习和成长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因为学生们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绝大部分家长根本看不懂孩子的功课,更谈不上教育方法,所以,孩子们都愿意在周记里说说心里话。他告诉我,农村教学中有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因为没有基础的阅读量做支撑,农村的学生只能抱着课本苦读,学校里虽然每个老师都有一台电脑,但是学校是不开设计算机课的,孩子们又没有图书馆,买书也很困难,所以,提高孩子们的作文成绩成了一大难题。

这样的忧虑,在汪老师谈话中,不止一次地流露。他说,农村的学生本来就先天不足,在他教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新仓镇资源匮乏,经济技术落后,几乎没什么象样的镇企业,农民如果只靠在家耕种自家的责任田,仅能糊口,拿不出钱来培养孩子,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以不得不背井离乡打工。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把孩子一块带出去,有的孩子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有的地方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有的农民在外打工生活没有规律,居无定所,这样,许多农民还是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或夫妻双方留一人在家照料孩子,或由孩子的祖父母带着,或寄养在亲属、亲戚家。

大多数留守孩子的生活没有规律,有的孩子自己懒得煮饭,吃点方便面,饱一顿饿一顿,营养得不到保障;有的看电视、听歌、打牌、上网到深夜,该休息的时候得不到好好休息;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留守孩子回家很难做到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他们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这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亲情淡漠,即使是随父母一方生活在家里的孩子也是如此。许多孩子在出现坏习惯的苗头时,老师发现了,需要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家长唯一能做到的是每个周末通过电话对孩子进行说教,收效甚微,长期下去,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由于生活寂寞,精神空虚,他们产生了厌学的念头,出现了无节制的上网玩游戏、早恋等现象。

正是这些忧虑的困扰,汪老师的时间几乎都给了学生,虽说学校订了四、五份报纸,但基本是供应老师们看的,孩子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少,所以,他每周都上网搜新闻,再抽空把重要的内容告诉学生们。除了正常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之外,他尽可能地弥补学生们家庭教育的不足。67个学生,没有一个学生家里的情况是他不了解的。汪老师说,像卢中文这样的孩子,性格很坚强,从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哭,他也不和同学们说起生活的艰苦,只是几个要好的同学会讨论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但是,他会像依赖父亲一样和汪老师交流。2008年7月7日,卢中文接受仁爱基金会资助不久,王卫请汪老师代为转达给卢中文的短信:“爱的鼓励:把所有的情感化成前进的动力,行好事,说好话,心想好意,脚走好路。”汪老师当时觉得学生们可以从中受益,于是把这条短信拿到班会上讨论,引导孩子们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学习成绩好不是根本,要踏踏实实做人。

汪老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家里仅凭他每月两千块钱的工资生活,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爱人在家种了两亩多地,他偶尔会回去帮忙干点农活。在汪老师看来,干农活,既可以锻炼身体,培养一个人宽厚的性格,又可以了解农村孩子更多的情况,所以他一直坚持。当我问起汪老师,花这么多精力在学生们身上是否值得的时候, 他点了点头,半天不语:“我是土生土长的转桥人,爸爸以前就是民办教师。假如我在外面工作,看见家乡教育的落后,心里也会非常不舒服。在家乡教书,生怕误人子弟,虽然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压力也很大,但是能把孩子们教好,也算对得起家乡了。”

和汪老师临别的时候,他回想起去年十一,陪卢中文来参加基金会的联谊活动的时候,看到基金会志愿者团队的微笑和对大家的问候,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以及团体的和谐。和学诚法师关于佛门大爱,普度众生的一席谈话,让汪老师回去思索了整整一个月。他说,是基金会的那次活动,让孩子们心中升起了感恩。其实,在听了汪老师的一席话之后,我又何尝不想说,对于那些山里的孩子,有您这样的老师与他们朝夕相伴,也算是有个幸福的学生时代了。也许就像汪老师坚持下地耕作一样,耕耘,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