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是客家人重要的居住地之一,被称为客家第五州,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文化为韶关客家人所认同,硬颈精神、崇文尚武、耕读传家是韶关客家人的文化主流。
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时代,广东韶关,这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客家人居住地,真心实意地接受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愿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愿意让客家人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真正的中华血液。
2014年11月10日,“仁爱启明书院”走进了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周所村。周所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共3122人,778户人家。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水稻和马蹄。因经济收入低,村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有400多人,留守儿童180多人。
涂顺强理事长介绍了基金会的理念和愿景,并对“书院”给予厚望。他说:“今天是韶关第三所书院开启,‘启明’可以和启明星相比,意味着抑阳之气,而善良爱心是阳光之气。启明之星也代表读书启智。我们深入乡村,为孩子和乡亲们提供书籍、视频、音频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以弘扬传统文化。”
韶关市原副市长,“韶关市教育基金会”会长杨春芳女士不辞辛苦,全程参加了韶关三所书院的启用仪式。她说,“仁爱启明书院”给韶关送来了智慧,送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素材,体现了“诚、敬、智、和”四字精神,让人感动。并且,她为孩子们讲述了“列宁和花瓶”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这个场景下听起来,别样的不同。
揭牌仪式后,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诵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并为孩子和老人讲述了“凿壁借光”的故事,勉励孩子们珍惜时光。孩子们还与志愿者一起大声朗读了“勤奋的诗童白居易”。最后,志愿者与全体师生及乡亲们一起表演了“仁爱之歌”手语歌。
本所“书院”所在地村书记主抓“书院”建设管理,带领村民走入“书院”,走入仁爱。爱是每个人心中的种子,只要有机缘就会开花、结果。做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是每个公民怀揣的梦想。
此次志愿者深入基层之行,送来的不仅仅是一本本图书,更不是一次简单的送书入乡的活动,送来的是关爱、温暖和希望。“书院”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一所留守在村落人群中温暖的港湾;“书院”是生命提升的地方,那里有书读,有视频看,有音频听;“书院”是讲故事的地方,也是每个人续写生命故事的地方。
“书院”将怀着一颗学习的心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与老人共铸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