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台湾到大陆发展时,感觉就像是从温文儒雅的《红楼梦》里,一脚踏进了阳刚莽撞的《水浒传》中。”7月26日,在首届中国家族财富传承峰会上,台湾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这样描述自己24年前进入大陆市场的感受。
彼时,刚刚担任大成食品总裁的韩家寰,决定把业务扩展到父辈阔别了50年的大陆。1990年,大成食品在深圳设立了面粉厂,在辽宁组建了饲料厂。及至今日,大成在天津、山东、安徽等十余个省市构建了投资网络,业务涉及饲料、肉鸡以及食品加工、面粉、餐饮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逾百亿,是中国最大的鸡肉加工商。
成立57年的大成集团,由韩浩云在台湾创办,韩浩云的四个儿子韩家宇、韩家宸、韩家寰和韩家寅四兄弟集体接班,此后由韩家寰掌舵。目前,韩家第三代已有6人进入大成。
将家族企业当作使命
1948年,山河易主前夜,山东人韩浩云举家迁往台湾,开始了艰难的客居生活。1957年,韩浩云成立了台湾泰东农产品加工厂,专营豆油加工,开启了大成食品发展的第一步。“和刘永好开始做农业生意时的情形很像。”韩家寰说。
在创业前一年,韩浩云一岁的儿子韩家寰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这给韩家增添了几丝忧愁。韩浩云应该不会想到,日后,正是这个身体天生带有缺憾的儿子,扶大厦之将倾,带领大成走出死亡地带,并且将业务扩张至东南亚,以及到故乡大连建立生产基地,为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的大陆人带来些许光亮。
对于家族企业,韩家寰经历了从厌恶,到喜欢,再到将之当作使命的过程。
1977年,22岁的韩家寰从台湾政治大学企管系毕业,有些不情愿地进入大成食品工作。在他看来,家族企业的形象是,“很凶的暴发户式样的老板,或者是一堆亲戚彼此勾心斗角。表面上看着很和谐,但永远没法做到专业并及时做出决策”。
随着对家族企业了解的深入,韩家寰改变了对家族企业的看法。在与父亲一起工作时,韩家寰见识了父亲的低调、醇厚朴实及诚恳待人。听父亲讲述经营企业的艰辛,韩家寰感动不已。“慢慢地,我发现了家族企业需要承担很多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非常重大,相当于人的生命。这不是一帮职业经理人能够承担得起的。”韩家寰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
1982年,芝加哥大学MBA毕业后,韩家寰回到台湾。彼时,因韩浩云帮助朋友的公司担保,朋友弃公司而跑路,法院裁定朋友公司的巨额债务由大成食品偿还,大成濒临破产。母亲劝说韩家寰从事商业以外的工作,韩家寰却执意在艰难时刻力挽狂澜,帮助父亲分忧。
经过精简部门及专业化管理升级,大成得以走出破产阴影,韩家寰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集团上下及家族成员的认可。1985年,韩家寰接过公司发展的重担,任大成集团执行副总裁,准备在商业领域施展一番拳脚。
之后,在韩家寰的主导下,大成开展多元化经营,经历了几次商业重挫。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之后,他意识到大成的核心是食物供应链,随即将大成的核心业务调整为专注于饲料细分市场。
在韩家寰的带领下,大成逐渐发展成为台湾第一大饲料企业,改变了台湾饲料以进口为主的格局。韩家寰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斗鱼”。1990年,韩家寰出任大成食品总裁,开始进军大陆市场。
低调传家久
在港澳台,财富家族因争夺遗产而父子失和、兄弟反目的案例时有发生,韩氏家族传承绵延,父慈子孝,被很多财富家族奉为传承榜样。
“我觉得我们这个家族公司最大的价值就是比较低调,特别讲诚信,特别谦和,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基因,这个基因传了下来,我们公司的同事们也都是有这样的特性。”当问及家族传承的秘诀时,韩家寰这样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韩家寰的一个儿子在高中时提出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韩家寰鼓励他追随自己的内心。后来,他去了美国读音乐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黑管手。突然有一天,儿子提出要进入大成工作,韩家寰欣然应允。
韩家寰认为,对于家族传承而言,家族治理非常重要。韩家寰一代有6人,第三代有40多人。每隔两年,韩家会举办一个大的家庭会议,平时会定期对一些财务报告进行讨论。韩家寰坦言,韩家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不同的训练方式,让第三代更好地适应大成的发展模式。
“前两年,父母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看到我们现在的状况,会很欣慰的,因为韩家很团结。”韩家寰动情地说,“家族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社会责任等更多的价值。”
7月27日夜,当首届中国家族财富传承峰会授予韩家寰家族“全球华人家族传承榜样”时,前来领奖的大成食品集团执行长、韩家寰的弟弟韩家寅没有鸿篇高论,而是低调地将家族传承成功归因于“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