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一群有着深切爱国心的青年,一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默默耕耘的学子们的心愿。

耕种中华传统文化,播种国学的种子,让更多的人读到儒释道的思想,使更多的人在精华思想的影响下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北大耕读社的社员们怀着这样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这份热情,晨读、晚读、一起早餐、一起参与“有机农耕,关爱大地”的活动。更有幸的是在寻觅中找到了与仁爱基金会合作的机会,种下了与仁爱基金会恒久合作的缘分。此次保定易县走访团队中,他们是最闪亮的一群“耕耘者”,是最可爱的一群“仁爱大朋友”!

9位耕耘者的加入,使我们的仁爱团队更具魅力;同时,耕耘者也收获了满满的爱的果实。请看耕耘者耕耘的过程及收获的感动场景:

场景一、打开心胸,让爱飞翔:

仁爱哥哥拿着一本《大学》细心地给芳芳讲解着,他俩边诵读边讨论;仁爱姐姐拿着一个小海豚送给梅梅,告诉她这是曾经陪伴她走出困惑的吉祥物,如今也把这份幸运送给她;仁爱哥哥、姐姐们与明明一起做数学题、踢毽子、玩魔术、做手语歌……临走时的拥抱、感动,激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忍不住地流下来……这一幕幕是发生在走访中的一个个小片段,多少激动、多少的爱都在此时激发,多少的泪、多少的不舍都在此时“流下” !

这一幕幕不仅感动了孩子,也感动了北大的学子们,一个学子在心得中这样写道:“在学校里呆得时间长了,大家都埋头于书本,对周围的人很少真正的关心,慢慢的,心就不再那么有活力。这样一次助学活动,我们认识到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这样单纯地互相关爱。”是啊,人与人之间可以这样简单地打开心胸,让爱在心中这样快乐地激荡、飞翔!

场景二、了解孩子,了解农村:

一位同学这样描述一个孩子的住房环境:“那是5间十分破旧的土坯房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那房子大约建了几十年,以至于墙上的土坯,在强风和暴雨的侵蚀下都变成了细沙流到了地上,弄的房子转角处的角都没有,坑坑洼洼的。除了一个土坑、一个柜子、一个桌子和几把圆凳,就没有其它的家具了!”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环境。当北大的同学们看到此景时,想到的是什么?让我们从他们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中获取答案吧。

一位同学问:“鲁杰老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面对苦难的表现各不相同?我们组要走访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却人缘不好,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第一个问题,同学心中已有了答案:“就像种种子,种子不一样,结果肯定不一样,即使种子一样,生长的环境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孩子生下来的秉赋就有差别,这也许无法改变,但许多时候,孩子不是没有优点,而是他善良的秉赋没有充分地发挥…….”

第二个问题,鲁洁老师的回答地很睿智:“一个孩子最擅长的,往往是他离爱最近的地方,但也是他获得大爱的阻碍。他可能会觉得,反正我人缘不好,我就好好学习吧,以这个来证明我自己。”

这群耕耘者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和仁爱,他们更多的还有思考:在这样的农村现状中,又怎样能更深地走入孩子的内心呢?

“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关于孩子,也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孩子的许多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省视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变得更加阳光,更加有爱心,而且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因爱故成长。”——这是耕耘者的心灵收获,是学子们的心声跳动下的美丽音符,铺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希望。

场景三、不幸中的幸运:

当北大的学子们听着许多孩子都梦想着能够踏入北大校园时,他们非常高兴地鼓励他们说:“你们一定可以,加油吧!”孩子们听了之后,眼睛里满是希望。

但是北大学子们的内心浮出还有一丝忧虑和思考:“北大也不是完美的,同学们也有许多自己的烦恼。听说好有几位因为打电子游戏而被退学的同学……他们中有来自农村的吗?”

“这些孩子,我们看到他们那么的单纯可爱,希望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优秀的老师,白领,企业家,政治家,但是如果走偏了呢?他们的人生会怎样?”

“这是一个迷茫的时代,物质发展了,我们却越来越感到精神上没有根。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根,可是我们能站得住脚,过上真实而幸福的生活吗?”

从而,学子们会想到:这群不幸的孩子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远离了都市孩子的浮躁和奢靡,远离了各种思潮翻腾冲击的漩涡的中心,他们的生活是平静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坚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尊崇德行,渴求知识,朴实而又上进。而他们又在这个年龄遇到我们这样一群有理想有爱心的人,愿意帮助他们去守护心灵的净土,过上因善良而幸福的生活。我们走过的一些弯路,他们可以不再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邂逅就更加有意义。

场景四、四海之内皆兄弟:

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北大学子们为什么会选择开展助学这项活动呢?

他们的理念是最好的答案:“爱他人”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普适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儒家讲“仁”,道家讲“慈”,佛家讲“慈悲”。爱亲人,爱社会,爱自然,爱众生。一颗爱心的培养则要靠点滴的善行,还要靠不断地突破自己内心的束缚,用整颗心去替人着想。

这群学子们正是希望自己的内心,乃至所有的中华子孙们的内心都能光明而充满力量。社长这样告诉我们:“在助学中,走访农村的孤困儿童,长期的书信交流和关爱,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的我们是在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关爱中发现对方与自己心灵的美,学会开放、单纯地与人相处及体察别人的内心,了解民生疾苦,结识社会善心人士,积累社会经验。这些对北大同学都非常非常有意义。对于社团里的同学,这既是我们实践中华文化的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广大的了解社会的平台。”

“耕读社­——“耕”取“躬耕实践”意;“读”取“心灵成长”意。仁爱慈善基金会所倡导的助学的方式比起其他的方式有很多的优点,对参与者的要求不是很高;有长期性能让人在长时间中成长提升,有完善的培训制度;依靠团队,避免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参与者有社会各界人士,视野开阔。这些非常适合北大的同学。”

“我们希望可以和仁爱慈善基金会长期合作,以后的助学培训还可以在北大开展,如果义工有需要,社团的同学还可以作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以助学为平台凝聚社会善心人士,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立足北大,关心社会。”

“耕读社希望能与所有渴求内心丰富、有社会关怀的个人及团体一起成长。古人有联‘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欢迎您加入耕读社,一起来耕耘这片由善良的心灵所缔造的美丽花园。”

——这就是耕读社携手仁爱共同成长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祈愿“耕读社”和“仁爱”携手共成长、共耕耘、共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