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每次奉完粥一样,收拾利落以后,大家自动坐下来谈体会,再也不急着回家了。因为每次结行都带给大家更愉快的感受,奉粥是形相上献爱心,而精神上无形的升华要靠心灵的沟通。
领班徐秋霞说:“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收获,有进步,越来越高兴。”就在半个多月前,她还在因为路上不顺和挤车的烦恼不想来了,经过陈慧老师一番推心置腹的点拨,她心里的藩篱奇迹般地消失,轻松愉快地往返于山上、粥铺和家三点之间,成为熬粥的主力,大家管她叫“技术总监”。她还很麻利地给大家烙饼吃,把蒸的巨香无比的包子给刘军和大家品尝,融合在团队中,尝到的是共同进步的快乐。她感到大家越来越起劲、越团结,本来3个人起早熬粥就行了,可是不到4点,一个一个地陆续全上来了,没有人叫他们。按刘军给大家的分工,奉粥的义工应该5点起,可是大家主动地早起多干活,谁也不甘人后,这就是精进的力量吧!
刘春荣高兴地说:“我们3点就起来了,3:20就点火开始熬,4:10第一锅就熬好了。开始点火时,小火没点着,砰砰响。”就在几个星期前,她第一次来熬粥时,大家看到的她从来没笑过,她还奇怪:“你们怎么那么高兴?”现在她也像放下了重负,对来参加熬粥乐此不疲,成了下广论课去熬粥的固定成员。
陈慧老师引导大家总结熬粥的细节和过程,这些熬粥的程序慢慢熟悉了以后,就要在细节上注意,怎样才能又省时,又省力,又省煤气,又好吃,那就要智慧了。
大家说:“水开以后,下米,就一直搅着,有薏米爱粘锅,尤其今天又加了荞麦,棒渣。”
陈慧老师介绍别组的经验:张凤花(职业是老师),熬5次粥,5个人教的方法都不一样,按陈老师和自己家熬的方法,第二锅省燃料是第一锅的1/3,这就需要动脑筋了。
于桂莉说:“应该搅一会儿,然后盖会儿盖,再搅,这样省火。”
陈慧老师见大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又转到另一个话题:“你们熬粥时有没有念咒?有什么体会?”
大家说:“念大悲咒。”
刘春荣说:“念佛号。”
杨志宏说:“心里想,愿大家喝了粥,能开智慧。” 陈老师启发大家:“米刚下锅时,沉在锅底,硬硬的,象征着我们的心开始是封闭的,我们从小接触的每件事,都在心里定格,变成固定不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来到一起后,每个人的想法、意见、习惯都不一样,因为我们过去的经历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合得来,有的人就会没话说?”
刘军说:“你们组好像特高兴,很合得来。” 邢娟敏:“观功念恩哪!”
陈老师:“说明大家业相差的不多,业缘近。如果拆开分别的组可能就不行了。如果碰上大和尚,敢说话吗?想躲吗?” 又转到新的话题了。
大部分人都说不敢说,有人说会躲。
丁桂莉:“有时想问问题吧,怕师父说‘怎么会问这么低的问题?’想问另一个问题吧,又怕师父说‘这算什么问题呀?’”归根结底都是自己心里的猜测,障碍都来自自己呀!
刘淑华说:“我碰到师父不躲,也敢说。”
陈老师又问:“有了烦恼,会选择和别人说出来吗?”
刘淑华:“我有烦恼会跟身边的同行倾述,但对人会选择,有时怕她承受不了,像林老师他们心量大,愿意跟他们说,但不是什么事都能说。”
陈老师:“选择就是习气,说什么是有分寸的,说明我们对周围人的信任度不是一样的,是跟自己的心量大小有关系的,依报环境,是随着自己的正报转的。”
徐秋霞:“我的心量就打不开,自己的问题爱憋着,觉得别人解决不了。”
杨志宏:“有时和人说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有办法了。”
刘淑华:“对!”
丁桂莉:“我觉得相信的人就会去说,不爱闷着,因为闷着过,特别苦。不相信别人时觉得问题解决不了。”
徐老师:“丁老师也进步了。我原先也是这样,封闭,挺严重的。学广论是建立凡夫到成佛的整体框架,依师方面大家比较差,也是等流,有疑惑,我请示贤君法师时,实际是自己的东西,求认可,骨子里有慢心,对别人不信任,学佛要修自己。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是‘都是我师’。孔子可是圣人哪!都还那么谦虚。”
刘军:“当对方有烦恼时,就得小心点。”
陈老师:“当自己越谦下,才掏得越多。”
刘淑华:“但不一样,跟每人说话,说的程度也不一样。”
陈老师:“常师父为什么都能了解我们?当我们不信任别人时,别人也不信任我们。为何‘信言圆满’?问题都在自己身上。“
刘春荣:“钟老师昨天带着我们去参加‘仁爱答谢会’,像带一帮小孩子,都是老太婆了,可是又唱又笑,好像年轻了。”
陈老师:“自己的孩子是自己雕琢出来的,念恩会生敬。广论‘意乐亲近轨理’,‘随念深恩应起敬重’,‘依师先从依僧起,依僧先从依友起’。从身边善友家人做起。”
刘春荣:“到家就想不起来了。”
陈老师:“为什么到家就想不起来了呢?在家业重,自家人感冒了想着添衣服,外人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这都是习气,学佛就是要改掉这些习气。”
刘春容:“说的时候挺明白。”
陈老师:“就像学骑车,不会的时候车不听你的,等学会了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控制 。我们不会观察,还老串习这些习气。”
邢娟敏:“从家出来时就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做。”
陈老师:“那就是烦恼了,特别是对孩子,不给她做,让她锻炼,要有独立性,所以她依赖性差了,觉得‘我能’,这方面优点肯定带着缺点。谦下(卑)得贵,布施得富,不是中道。要调整自己,经常去看自己,不看别人。我的职业是检验,入木三分,也是我的等流。”
丁桂莉:“我的等流,‘你干这个’,‘你干那个’,不征求人家的意见。”
徐秋霞:“人家让我干什么,我就认真干。”
陈老师:“你觉得人家干的不满意,怎么办?”
丁桂莉:“要是过去我就把别人推一边去,自己做给她看。现在熟了,随便一些。到一新地方会恐惧。早上分糖的刘淑华去干别的,就说她了。”
刘淑华:“我路上也在想这事。”(看来结行还是有必要的)
陈老师:“咱们小组还得磨合,别的组有新来的不熟悉,下次就不来了,要想如果做领班,别人对我反馈是:‘金子般心,办事欠妥。’讲两件事:
1.对人家说:‘你把讲的整理出来给我。’把人伤了还不知道。如做领班,就要把这些都担起来才行。我们平常心比较粗,甚至还重。2.心理医生上午做讲座,希望下午他们能参与活动,人家左右为难,这样硬要人家做,使别人不舒服,不是从对方角度去着想。”丁桂莉:“来了两次,觉得刘军特别不容易,对每个新来的人都得熟悉什么东西放哪儿,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的,昨天张大爷说的。又觉得陈慧老师真不容易,就发心:一定长期坚持下去!调心不是一天两天,今早有一老太太就挺横,说她一句,她就‘噌’一下把碗拖走了,从她的动作我感觉到她心里的烦恼了。”徐秋霞:“早上一小伙子西服革履,想喝粥,又烫,还着急上班,又不想放弃,放垃圾桶上,不小心把粥洒了,洒到衣服上、鞋上。旁边人说:‘这是报应,人家多不容易,3点多起来熬粥的。’说明喝粥的人已经有爱心了。”陈老师:“对镜时,可怕的是起贪心。讲一故事:一人供养法师二斤葡萄,这位师父有他心通,他一个月前就在想。所以他的善业因此而增长广大。”卢意:“我是第一次参加,今天我随各位大菩萨们出去奉粥,再苦心里也高兴。”陈老师:“启发我想起一件事。有一人跟我说:奉粥应该作意‘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众生’,我就照她说的去作意,结果昨天感果了,有两个蒙古来的要把这事做到全国去。所以我体会心有多大,愿有多大,福就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希望大家发大心,有大福,愿有时发有时就没了,就是在心里没定解。”一个小时的结行结束了,内容很丰富,由浅入深的次第引导可谓即深且广,经过这样一同干活,一块交流,大家越来越熟络了,去掉了自我保护的隔膜,彼此就敞开了心扉。虽然陈老师不愿再耽误大家的时间,大家却反倒意犹未尽。刘春荣又接着向陈老师诉说和请益问题,其他人就耐心地边等便继续说不完的体会和心得。这时,一位居民来为自行车打气,义工们善意地提醒他鞋带开了,他也回报以微笑和感激的道谢,从这轻松的微笑与和谐中我们看到了如涟漪般扩大的善的增长广大!
不知我们讨论是否对您有所启发,在此我们要一同随喜陈慧老师和仁爱志愿者所做的善的共业!更感恩师父为我们展开的这一片最新最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