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得知通往光明村的道路已经打通,由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仁爱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特战队、弘化社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组成的慈航紧急行动联盟,迅速集结队伍,征集车辆,装载物资,向灾区挺进。

此次物资发放,共征集了11辆车,召集了43名志愿者。装车物资包括:方便面132箱,矿泉水89箱,面包26箱,防雨布2捆。长长的车队编排好顺序,一声汽笛,驶向鲁甸县的重灾区——光明村。

通往光明村的山路有40多公里,其中20公里是崎岖的山路,由于多处塌方刚刚清理通车,加之泥水碎石,使得道路极难行驶。一路上,车行缓慢。14:30从鲁甸县城出发,直到17:15才到达光明村八社,经过简短的了解,救援队发放了一些物资,并让一部分车辆载着剩余的物资,向更深的山谷进发,那里有受灾更严重的三社,而且因道路狭窄难行,坡陡弯急,一般车辆很难进入。仁爱救援队的两辆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物资送到光明村三社。

这个坐落在山谷深处的小村庄,建筑物都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在地震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老屋垮塌,众多砖混建筑也变成了危房。而村民们没有帐篷,只好在临时搭起的“窝棚”中度日,在物资发放过程中,仁爱救援队员了解到,这里已经停电多日,急需发电机、手电筒等物。另外,帐篷、行军床、彩条布、被褥、衣物等也都是急需品。

尤其令人感到难过的是: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杨凤琴,无儿无女无老伴,今年已经81岁高龄,唯一的“祖屋”已经垮塌,一片狼藉,根本没办法进入,连行李都拿不出来,辛辛苦苦攒钱准备的一口寿材也压在了房子里。仁爱记者看到老妈妈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破炉子,上面一口旧铁锅,一个缺了一条腿的小椅子,还有一条破草席和一床破被子,而老人的“家”就是靠着一条小溪边一棵树下的大约六七平米的草地!

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哭诉:“房子没了,再也不会有人给盖新的了,自己又没钱,能有一个帐篷就知足了,还想请人帮忙,将废墟中自己的‘寿材’给抬出来。”


这个社实在太穷了,据说是光明村中最深的和最难走的,因此村民在受灾后,也最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注。

发放活动结束后,车队返程,由于路况越来越差,天黑车多,经常堵车陷入泥坑中,其中遇到一处塌方,一行十余辆车,都是在众多队友全力以赴的努力下推过去的。几经周折,大家又饿又累,但仍然坚持着,照明不够靠手电头灯,车陷在泥中,靠人推肩扛,顾不得污泥溅湿裤腿,连鞋子踏进泥坑也顾不上清理。全部车队通过了最艰难的路段,回到营地时,已是午夜十一点多,而队员们还没吃晚饭!

十二点多,队长李韵峰带领大家简单结行后,队员们带着疲惫的笑容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