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来,行政部围绕年初制定目标,做了些事情。回顾时平平淡淡,没有特别的感觉。

年初,行政部的工作目标有7件事。制定目标也想看看,积功累德、为众服劳、带动成长是怎么体现的。行政事情很杂:其他部组用了慈善部的打印机,我们要提醒他交功德款。慈善部同学用打印机做私事也要提醒他交功德款--这样多如牛毛的小事没有白纸黑字写出来,但是又要执行。既要确保基金会经济独立运作,又要尽量让常住自觉维护身语意。我们也很想知道行政是做什么的?

那么上半年,具体进行或完成的大事有14件。

看着多,其实都是在师长和同行理解包容下完成,并不值得惊讶。只是当我翻到“公章使用”这份档案时,还是很惊讶,为什么没有坚持?另一个惊讶是环境的变化。种种变化预示行政职能在发生转变。

变化引发这三个内容的变动和思考。今年基金会活动增多,我们的任务也多起来。而寺院条件有限,办活动的部门很多。各部门、山上山下的意见不一样。比如用斋,活动越大,安排一次用斋就像地震救援一样紧张。而吃饭这种事情,在家里很轻松解决了,到我们这就要安排排队、分菜、定场地,好像被显微镜放大一般。我们也很困惑:本来就是跑跑腿的后勤,但一个小小的不规范会让工作很难做,制定规范好像又不该是我们做的事。后勤、带动成长、规范制度倒底该偏向哪一种?行政职能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制度确实需要规范,在推动大大小小的规范时,又产生种种新的微妙局面。制度似乎在限制同行,而经历似乎变成骄傲的成本。推动规范肯定会有摩擦,而留下的摩擦只记得冰冻,想不起惭愧和感恩。既想把事做好又想有进步,但传承上的断档、环境的变化、经历的累赘把人困住,这个时侯特别苦,苦的说不出来。

内在的苦透过外在的表现就是:技术上的事容易解决,缺人的问题也能解决。难就难在知见统一,更难在突破自身,发现、走向更广大的目标。

行政管理的打印机,外用和私用都要交功德款。既然是功德款就随自意乐了。可常有同学问:多少钱打一张?或者就是:我交过钱了,可以打了吗?好像我们是开打印店的。类似这样的提问还有:日记本还回来了吗?怎么又到我行堂了?或者就是2套相反的物品处理方法。

过去没人时希望有人。现在有人了同样有困难。这是种新困难,再次超出所知所学。

有同学说,出家人有种特质,时间越久越傻,但越傻越容易成功。而2个行政义工,不是爱烦躁就是抱怨计较,不是为闻思多还是承担多赌气,就是为人情味还是法味而争执。聪明人尽在枝节末叶上纠缠不休。

与此相对应的信心不足、气量小。信心不足所以浅尝辄止,遇到烦恼、相似见地退缩了。气量小所以看不到未来或更远的景象。再加上超过所知所学的困难,天天只为眼前纠结,更走不远。

为什么会有行政这种工作?没有多大权力、技术要求不高,却要和大多数人和部门发生锁碎关系。或许,正是佛菩萨安排的正对治。

虽然不喜欢种种安排,停下来反观时发现收获最大还是自己。当有一天我们乐享锁碎,放开胸怀,怀揣创造奇迹的愿望时,也许就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