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了《就这样过了一百年》这本书。作者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成蹊。
书中记录了十位百岁老人的人生历程。他们中有资本家、茶神、抗日女兵、普通农妇、著名漫画家、革命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尽管身份各异,经历迴然不同,但是他们在苦难面前共同坚守的善良,坚毅的高贵品格深深地撞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时,不禁深深慨叹:这世上每个人的出身、性格、经历各不相同,生命历程的长短各异,却都暗循着一个既定的轨迹:该来的,一定会来,躲也躲不过;不属于你的,求也求不来。十位老人的经历再次印证:将任何人放到历史大潮中,都会显得极其渺小,渺小到宛如一粒粒沙石。面对各种无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保持豁达、正直、勇敢与担当,坚守善良;接受不能改变的,竭力改变可以改变的——老人们做到了。
书中所记每一位老人无一不是历经坎坷,百转千回,无一不是忍辱负重,坚守诚实,善良的美德最终赢得了晚辈的敬重和社会的肯定。
一位老人大半生没有名字,因姓唐,众人叫她“唐孩子”,直到普选时才有了大名“唐宗喜”。她早年孀居,千幸万苦带着儿子讨生活。但是再难,她都挺直了腰板做人。公社办食堂,需要一个炊食员,那可是个肥差,全村人全票通过选了她,因为信得过!,那时每人每年只有三百斤皮粮,合商品粮不到两百斤,她尽量让给儿子。乡亲们都看到了她浮肿的两条腿,却从未多占食堂的一粒米。
一次,她在集市上拾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六十多块钱,那时,可是一笔大钱。她毫不犹豫地交到生产队。后来失主为了感谢她,一定要给她一部分钱,她坚决地拒绝了。她对儿子说: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起贪念,否则,既伤别人,也害自己。她茹苦含辛,培养儿子上了大学(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当干部。晚年,又一手带大了孙子、孙女,个个优秀。儿子官至省部级,生活条件很好,但她仍然爱惜一滴水、一度电,吃饭时习惯地把好吃的东西拨给儿孙……老人活到103岁,临终时,她清清楚楚对儿子说:“我要走了,回家了。”安然合上了眼睛。
刘克定老人从抗战开始从事火药生产,自然与G·M·D军政双方多有交集。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受到打击,直到文革,锒铛入狱。五年后出狱,仍留在劳改农场,他重超旧业,搞火药生产。因长时间没有户口,与在北京的妻子分居二十多年。为户口,为生计,他辗转数地,什么活都干过,却始终放不下对火药的执着。不管工厂大小,职务高低,只要与火药有关,他都全身心投入。直到1978年退休后,公安部才给他解决了户口,才与二十多年没见面的妻子团聚。可惜,两年后妻子因肺癌,不治身亡。
刘克定十八岁读大学时曾在钢笔管上刻下几行小字:“人生不可不储三副血泪,一副哭文章不遇识者,一副哭从来沦落,一副哭天下大事不可为……”没想到,他的人生际遇竟暗合了这三条!1996年,刘可定八十寿辰,他在自述中写到:人生中,遭遇许多坎坷和不幸是可悲的。但这正是生活对自己的给予,假如没有经历这些坎坷与不幸,何以深刻地认识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又何以领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深邃境界。
2014年,老人百岁,病逝于北京。
欧福秀老人出生于湖南一个富裕家庭,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二十八岁时丈夫失踪,盼了一生也没盼回来。土改时,家庭成份划为官僚地主,日子十分艰难。但是由于她素日行善,常常有人给她送来柴米……她一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无数风雨。但她说,始终心情平静,不起大波澜。是因为信仰的缘故。她一生念佛,白天念,晚上躺在床上也念。她说“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心里要听得明明白白”。晚年,她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把外孙女带大,把女儿一家领进了佛门。
外孙女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把老人也接到上海。她每周和上海的佛友们一起共修,坚持定课。
2016年11月27日,上海千年故剎龙华古寺有六百多位传授三坛大戒的法师托钵行脚,奶奶领着外孙女带着六百多颗山核桃送给每一位法师。
奶奶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是上海闵行仁爱心栈最年长的志愿者,而且每次都全程参与,从不间断。2017年12月,奶奶乘高铁来到北京,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北京心栈奉粥,深深感动了路人!
志愿者送她一个红包,她仔细端详着那喜庆的大红色,把里面的钱拿出来还给志愿者,只留下红包,她说,钱没有用。
近百岁的奶奶,生活完全自理,她坚持奉粥,参加环保活动。她愿意给别人力量,给别人欢喜……
我相信,眼前的这本书会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因为它真实。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文字朴实,毫无修饰,记录真实,不做评论。正如序言所述:“所记录的人和事,时间,职务完全尊重当事人的口述和记录。”如此诚实朴素的写作,宛如一杯杯清澈的白开水,令读者气爽神清。
感谢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愿你们写出更多好作品滋养读者的心灵。
感谢学诚师父嘱托志愿者们,以百岁老人真实的生命历程,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