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参加仁爱助学项目,有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规定:

新志愿者必须参加助学部举行的培训后,才能走访

资助对象必须是孤儿或类孤儿,贫困儿童不在资助范围

志愿者每次带给孩子的礼品不能超过50元

......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2017年3月15~19日,来自全国5省10地30余名培训师参加了助学部举办的第二期“让爱传递”培训营。在这次培训上,陈福部长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事例,回答了大家的疑惑。


曾经

千家爱与助学部联合救助了一名孤困儿童

孩子的遭遇实在不幸,志愿者们唏嘘不已,大家轮流值班,在医院照顾她、陪伴她,还为她买来了各种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连送给伙伴的礼物都帮着买好了,大家给了这个女孩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关爱。

出院的日子到了,在医院的最后一天,大家猜猜,这个孩子会怎么样?

以上内容作者在助学、孝德等几个群里都发了。

志愿者的回答如下:

志愿者A:孩子给志愿者一个大大的拥抱;
志愿者B:会送志愿者礼物;
志愿者C:她把收到的礼物分给了同屋的病友......

多么希望结果真的是这样!

我们帮助孩子,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温暖,最终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吗?我们把爱传递给他们,他们一定也会懂得感恩,充满正能量,阳光快乐,愿意把爱传出去…….

揭晓答案之前,先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抗战时期,G·M·D抗日名将杜聿明率部在缅甸战场作战,遭日军围困,断粮数日。后得到美空军支援,为其部空投物资。饥饿已久的战士们得到了食物,饱餐后大家的身体出现不适,最终一部分将士死去了。他们没有死于日军枪下,没有死于饥饿,他们被撑死了。

故事二
一位路人走得又累又渴,向路边的农家讨水喝,女主人给他倒了一碗凉水,并抓了一撮糠壳子撒在水面上。路人不得不一边吹着糠壳子一边慢慢喝,好半天才把那碗水喝完。他对女主人一直耿耿于怀!数年后他又遇到这位农妇,追问下,妇人说:“人渴急的时候喝凉水会把心惊炸开的。就像一块烧红的铁突然用凉水一浇会裂开一样,慢点喝就没事儿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结果。

事实是这样的

那天Z老师和几位志愿者去接她出院,Z老师引导她跟医生和护士们道谢,孩子把头扭向一边,仿佛没听见。

Z老师无奈,说:“那你给T姨打个电话吧,这些天她一直在这里照顾你,今天有事没来,心里也很惦记你。”

女孩头一仰,抬起下巴:不打、就不打,我想我弟弟了,我要早点回家看我弟弟呢。

哪里还有半点儿刚来时的羞怯和谦卑?这分明就是一个傲娇的千金小姐呀!

Z老师不再说什么,安排大家办理出院手续。

小女孩撅起嘴,任性地说:不嘛,我还想吃蛋糕呢,要吃那种有奶油裱花的……

一旁的志愿者听后马上就要去买,被Z老师制止了。Z老师说:“在病房里吃,容易把奶油弄得到处都是,也不卫生,下次吧。”

面冷心热的Z老师还是没好意思批评她的自私与冷漠。

小女孩最终没有吃上蛋糕,带着收到的一大堆礼物和小小的遗憾与失望离开了北京

Z老师最后的处理方式看上去严苛了一些,很多志愿者也不理解。但是基金会资深志愿者鲁老师和弘惠老师却认为她过于温和。

为什么不告诉孩子,这些天这么多人为她付出了多少?为了照顾她,大家要向单位请假,晚上来这里陪护她,却不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她要懂得感恩,怎么可以心里只有自己?

为什么不告诉她,如果你不打电话,我会很难过,因为你不懂爱和尊重,自私的人是永远无法快乐的。

不是要去指责孩子做的不好,这怪孩子吗?怪不得!孩子还小,可能从小就没有人教她什么是美丑、善恶、对错,她不懂啊!

能怪志愿者吗?我们的志愿者满腔慈爱,放下工作、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努力去陪护孩子,他们的发心是那样纯真和美好。

那问题在哪里?

是我们关怀的方式不对!

我们太过于热心从而失去了理性,我们的爱心已经泛滥。而泛滥的爱心让孩子的愿望变成了欲望,并不断扩大。

作为志愿者,我们真的需要反思: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和帮助?

我们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

这样毫无节制的爱会带给孩子什么?

把人饿死需要数天,把人撑死只需要一顿饭就够了。

Z老师很忏悔,最初看到孩子的状况时,她非常心疼,给孩子买了很多文具、好吃的、日用品,其他志愿者也是变着法儿的满足孩子,恨不得把这些年孩子缺少的爱和物资全补齐了!付出了所有的爱心,却忘了教会孩子感恩惜福、厚德载物,使孩子学会了索取,不懂感恩!使她习惯了众星捧月,不会换位思考!也许,在孩子眼里,医生、护士、T姨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是啊,我们去做慈善,确实不是为了得到赞美和感谢。但一个孩子、甚至成年人,一定要有一颗感恩、柔软的心啊!否则,怎么能快乐呢?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不懂感恩、没有礼貌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的为孩子长远发展、终身幸福考虑,就要让我们的爱更加理智!


鲁老师说的对,馒头比蛋糕健康,白开水比糖水有益,物质上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好了,不必给太多;精神关爱也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受助对象内心逐渐强大起来,而不是永远做一个受助者、索求者!

到了我们该警惕的时候了,否则,很难说我们给予的是“爱”还是“害”!

也许,我们真应该要学学那位农妇,给水之前,在碗里撒一把糠壳子!

而不要像美国大兵,一轮空投下来,杀伤力比敌人还强,自己还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