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看到这个标题,想到一首歌   
   《你的样子》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
不变的你
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
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
将心事化尽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宠”
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
      
孤独的孩子,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每一次参加助学,都有非常强烈的无力感。多么想多给孩子们一些力量、关爱、心灵上的抚慰。可是,我们依然淹没在滚滚红尘中,不由自主裹挟着前行,终究把握不了生命的方向,何谈“力量、关爱和抚慰”。
现在我们豪情万丈走在了助学的路上,就会慢慢去掉“我执”,用一颗“无我的心”去“让孤独不再孤独”——让每一颗心拥有温暖的力量,拥有大爱的力量,拥有慈悲的力量——这就是仁爱慈善助学的初衷和发愿。
作者张芮瑄是名志愿者,她有感而发,道出了很多志愿者在助学路上的心声。
再次踏上河北崇礼助学之路。
长长的19辆车和74名志愿者的队伍一起前往崇礼,去看望那些受助的孤儿和类孤儿。突然在脑海中飘过一句话:我们不也是孤独的孩子吗?生活在地球上孤独的孩子。
如果不是,那如何解释当微信这种及时迅速能够点对点、点对面沟通的信息工具出现后,人们毫无顾忌地接纳了,而且迅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离不开微信,手机不在身边便没有安全感、随时要和我们心中的那些人保持连线,而不是在面前、身边的人,所以出现了“低头族”“手机综合症”等等。尽管专家医生历数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身体的种种坏处,做了无数努力让大家戒掉“手机控”,但收效甚微,几乎都告失败。
在前往崇礼去看望孩子们的路上,我突然有了答案:我们都是地球上孤独的孩子,多么渴望被看到、被关注、被团队呵护和关爱。微信是顺应现代人内心那份渴望与周围世界链接的需求,如今很难挑战它的地位,今天我懂了为什么微信的开启面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就是独自一人生活在地球上,是一群孤独的孩子。
我们多么渴望温暖、爱、链接,不停在寻找一个能够陪伴我们让我们有力量的团队。今天我们相聚在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助学团队,去看望那些同样需要温暖、爱、链接的孩子们。


我们和他们一样,只是碰巧生活的小环境和家境与他们有所不同。半年后我再次看到那两个受助的女孩子,她们长大了,比之前稍微胖一点、高一点儿,而我变老了一点儿。我们都在变化,同时改变的是我们之间陌生到亲密的关系。有一点儿没变——在彼此的生命中陪伴对方。


     

肯·布兰佳所做的一本书《共好》中描述了共好精神的三个层面:
松鼠的精神——做有价值的事情。
海狸的方式——明确目标,鼓励团队用自己的方式协同合作。
大雁的礼物——相互鼓舞,传递正能量。
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我们机会陪他们一起成长,让我们有机会找到了一个温暖、智慧的团队。


我们都是地球上孤独的孩子,我们是平等的,需要彼此互相帮助、在黑暗中手拉着手一起走过生命的每个阶段。
尽量不去讲述那些悲伤的故事,悲伤的故事是大人赋予了它悲伤的元素。生活中原本就有很多悲伤,我们遭遇了,那就拿它来锤炼我们脆弱的心吧,变得更加坚强些;也不狂喜那些所拥有的富足,我们拥有了,就把这些分享给那些需要的人。
生活就这样变得简单些再简单些,让我们这些孤独的孩子彼此作伴,一起去寻找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