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孝德项目志愿者 鲁杰
加入仁爱八年:很多对立情绪消失了
我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人文学院老师,因为同事的因缘来到龙泉寺,来到基金会。因为我是研究家庭教育儿童心理研究专业的,刚好他们把我的名片给了孤儿助学项目这边,不久王卫(原基金会骨干义工、秘书长)跟我联系,我特别开心,很欣然的答应了,那时候有一刹那欣喜若狂的感觉,就是一下子好像比自己考上博士了比自己评了什么职称了比自己扬名立万著作等身,比自己得了大奖还高兴,我不知道那种感觉是来自于哪里,它是从内心深处出来的。
这样我在08年底就加入了进来。
加入了之后说要开会,开会之后说要去走访,从09年孤儿助学走访加做培训,再走访,去河北去了五次,然后又去安徽太湖去了一次,去内蒙古赤峰送寒衣去了一次,后来还参与了一些倾听热线等,然后陆陆续续的还有参加救援队,包括近年参与做生命关怀的培训等。
这些年一直在参加活动,一开始是以自己的专业介入的,然后渐渐地认识了一些志愿者,还有孤儿,后来就是跟随孝德项目去看望孤困老人,在这个过程,我觉得这种感觉是越来越浓,而且自己感觉到,刚开始以一种专业的身份介入,后来渐渐发现其实自己的很多想法、观念、力量都渐渐地在融入,融到了一个更有力量的团队中来。
到后来的感受就是渐渐地没有自己了、消失了,能以别人的需要为需要,不管是孤儿的、老人的、还是志愿者的,而且自己也感觉到很多对立的情绪者观点渐渐也消失了。
像比如说原来的确自己很勤奋,也会很努力地去考学、去写文章、去讲课、去备课,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拖拉有懈怠,有上进也有消沉,有平和也有骄傲,特别向往内心的安宁但是内心总有烦恼,不断地觉得自己很强大要帮助很多人,但同时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比较弱,就是这些对立的心理特征渐渐渐渐就融合了,融合成了感觉到内在的感受很完整,就是一种跟外在跟自己都是浑然一体的很自在的感觉。
我觉得这些跟能力、才华成就没有关系,就是内在的这种平和。因为我见到很多人,就我身边的志愿者,或多或少都有我追求的那种境界,他们并不一定是高官或大学问家,甚至没读过几年书,但非常有修养,而且也很亲和,我就感觉到他们做人很成功。所以对于我来说,这八年参加仁爱基金会,真得是一个特别修心的过程。
我周围的仁爱义工莫不是这样,都是德于心礼于外,内心非常有德行、很低调,以消失自我为荣誉,而不是说“我很有能力,大家都在关注我”,那么他外在的风貌就非常的谦逊,非常的平和、低调,而且非常的厚道和包容、补位,他们会去关心别人,做事情他会去补位,特别上进,而且这种上进是真正的精神上的上进,精神上的上进呢就让人感觉到有无限的希望。
这样比如说我的同事家人邻居呀,他们看到我身边的志愿者,都很欢喜、很开心,可能我们无形之中,就给他们那种慈悲和善良。然后慈悲善良还并不等于没有能力,每个人都是很有能力而且不断在增长各方面的能力。
我现在主要在仁爱孝德项目做培训,想要对整个孝德的志愿者做团队建设和培养,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成长,所以比如说我会和他们一起去学习、一起去奉粥、或者去生命关怀助念,然后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些团体建设的活动。
2017年我想是孝德的团队建设的一年。同时我们要在更多的中小学去开展孝亲日记活动,让孩子们去知恩报恩感恩。还有呢,是去看望更多的孤困老人,把去年看过的孤困老人呢,筛选过了以后持续的长期的关心。
另外,还要在社区尤其是龙泉寺周边的四个村开展孝德好家庭的评比,希望能够弘化一方风气。
同时,我发现,在慈善基金会特别需要培训的力量,写作的文宣的力量,所以我就希望渐渐地接触鼓励培养会讲会写的一些人。
仁爱文宣志愿者任蕾
加入仁爱一年多 :整个人翻天覆地变化
我是2015年6月皈依龙泉寺成为佛教徒,去年11月25日第一次去仁爱心栈奉粥,加入仁爱一年多。当时的因缘是在学佛小组学了半年后感觉没什么进步,有师兄说咱们仁爱慈善有奉粥等项目,让我体验一下,后来我就去了心栈,去了第一次就觉得特别的震撼。
他们特别温暖,氛围特别好,像家人一样,没有隔阂。像我们在社会上很多年,就觉得人和人之间刚开始是有距离的,但是一去那儿就一下就可以融进去。而且就是头一次奉粥就感觉到了那种无条件付出的快乐。
然后就开始反省自己,因为咱们那个基金会的文化就是感恩嘛,然后感恩别人、反省自己。我就觉得以前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去审视自己,来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仁爱心栈以后,善缘又不断扩大,然后又参加了很多其他的项目,包括启明书院、千家爱等,然后又做了很多这种基金会的宣传工作,然后就觉得收获越来越大,自己的改变也特别大。然后又改变了自己家里的人、身边的人,很多人都是感觉到整个生命像重组了一样那种感觉,特别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今天你好》,那篇文章在咱们公众号上推送以后点击量非常高,大概在四千多。那篇文章写得是我奶奶的改变。其实我奶奶之前她已经是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了,老年小脑萎缩,脾气非常暴戾,然后每天都会骂人,家人都特别拿她没有办法,我跟她关系也特别紧张。
后来就是参加了仁爱慈善以后,我就开始从我的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关系,后来就觉得我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她,也没有真正关心过她,没有走进过她的内心,没有分析过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后来就慢慢从自己的角度去温暖她,无条件的爱她,现在就变化特别特别大。
她现在变得很温柔了,性格也不会像原来那种脸上永远是那种冷漠,眼睛里永远是那种特别有点恶狠狠的感觉,现在就变得特别温和,说话什么的她整个人变化特别大。所以我就觉得这是特别特别典型的一个改变。包括我的家里人以前可能对佛法也不是那么接受,现在慢慢的也开始接受了,就觉得特别的欣慰。
然后我整个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以前也想做公益,但工作比较忙,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去做公益,也每天就在这种生活和工作的重复中,就觉得在思索生命的意义,特别困惑。加入仁爱慈善以后,其实我现在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专职的公益人,把我原来做律师的工作基本上都放在一边了,基本上全职都在仁爱慈善基金会,就觉得这个魅力实在太大了。
我自身也是从仁爱志愿者身上汲取了非常多的力量。我在想,如果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会觉得他们每个人都真的特别可爱,都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每天在这种环境下熏陶的话,对自己改变特别大。
所以我就觉得他们就是一帮特别无怨无悔付出的人,能看到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人,都在这默默无闻做着很多,我就感觉他们就是人间菩萨,就是做着那种让你感觉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说起来有时候特别震撼的那种事情。所以就是每天在这种感动中,感受了很多的爱。现在可以有能力去付出一些爱。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继续参与到各种具体的善行中去,不断地去接触到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然后跟他们一起进行心灵的成长。
(记者追问:回忆一下最感动的事?)
有一次我们去大凉山,大概十天,在那建9个书院,当然他们的贫穷特别让人触目惊心,但是通过那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不是去做救济,不是做物质上的慈善。
法师当时也开示——物质上的救济永远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他们只是知道从别人那去拿到这些物资,而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一个感恩的心的话,人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你的欲望会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基金会实际上是做心灵慈善,其实我们是去帮助这些人重建他的心灵,就是让他的心灵成长。
启明书院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地方建书院,让孩子从小接触到知识的力量,用知识的力量来改变他们。实际上他们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眼界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不是说纯粹物质上的问题。所以说改变他们的话必须得从孩子做起,一些慈善的观念也在改变。
我们家之前捐助了20个孩子,每个孩子1000块钱,去看望过孩子一次,但后面就再没有接触了,我觉得特别可惜,就不知道他们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捐钱、捐物,以前对慈善的理解比较狭隘。
进入了仁爱慈善以后,就认识到其实慈善不是说只是捐钱捐物,心灵慈善是更重要的。 实际上是我们做慈善的人跟我们救助的人像是在一起进行心灵的成长,收获最大的其实是我自己。
就像师父所说的那句话,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你自己,自己在这里面的受益是最大的,而不是说我去从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去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就是我一个根本性的一个感受。
而且就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你都可以做慈善,不是说你有钱了才可以做慈善。比如说你给别人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拥抱,其实这些都是在做慈善,而且是随手可做的,就是触手可及的那种慈善。
仁爱环保部志愿者 温占亮
加入仁爱一年多:在家我开始刷碗 了
第一次参加仁爱的活动,是我们学佛小组组织参加善行活动。第一次参加的是清华心栈的奉送爱心粥,当时,我们的讲师张玉花组织小组的五位师兄一起去清华心栈,那是2012年8月15号。密集的承担市后来。今年年初,回龙观心栈开栈,最早承担的是回龙观心栈的周六负责人。
我们仁爱慈善活动的特点是:感恩慈善,心灵慈善,补位慈善,时时慈善,人人慈善。确实感受也是从这几个方面。通过善行,我们不是去帮助别人,我们是对别人、路人有一个感恩的心,去参加善行活动。对我们的受助者也好,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可能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通过不断地参加善行活动,对家人,对身边的人,更多地生起这种感恩的心。
以前,我在家里的承担很少,通过在心栈的承担,慢慢的,在家里逐步也承担家里那些事情。比如刷碗,以前一年都不会刷一次碗。今年,就觉得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开始刷碗。以前就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家人觉得我在基金会承担,跟家人沟通,慢慢的,家人也逐步地在基金会,开始在心栈有一些简单的承担。
在仁爱经常有很多老人带新人。在今年西二旗心栈筹备的时候,我们都是新的志愿者,老志愿者来到心栈给我们做培训。回龙观心栈开栈的时候,他们都过来提前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大家都是无私地在用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
我觉得我们仁爱志愿者跟其他志愿者区别就是家人的感受。我接触过一位做公益的朋友,他在公益圈基本做了五年的时间了,但是,他来心栈奉粥以后,他就觉得这个平台跟别的地方好像不一样,有家的感觉。
现在,我在环保部承担,新的一年还是安住在环保部。环保部的正式启动是2016年的8月28号,到现在,全国将近十个城市陆续开通了仁爱环保这个项目,包括西安,成都,淮北,茂名,英德,唐山,南京,沈阳马上要开通 。
新的一年,希望逐步把善行活动更多的推广。
仁爱孝德奖志愿者叶培丰
加入仁爱三年:我不再衣来伸手了
我今年10岁,上五年级,从小学二年级就加入仁爱了。
我和仁爱结缘是通过我们的学校——西马金润小学,因为我们学校和仁爱一起创办孝德奖项目也有四五年了。学校每年都会搞孝亲活动, 比如今年我们还评了五个孝德班级,仁爱还给我们这些孝德班级出了一些班费,鼓励我们可以更好在班级里边做事。
评选孝德班级,一开始是班级先推选,班级推选出来以后我们就去学校里边开孝德大会,重点表彰,因为我们学校和仁爱就是共同鼓励我们就是要孝亲。
学校搞了孝亲活动之后,我的变化还是有的,我是通过上了小学以后才变化的。以前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不懂事儿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做这些事情有多累。后来就从上了小学后我们学校和仁爱合作共同创办这个活动,然后我就会每天主动地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
比如每天到家,如果妈妈去接弟弟,然后我就蒸米饭,晚上吃完饭了我还要洗碗。然后一般晚上要洗漱的话,我都带着我弟弟洗漱,就这些。
四合仁爱志愿者马菁梅
加入仁爱一年: 感受心灵的成长
08、09年,我一直在做义工,去年皈依了,走入仁爱有一年吧。我之前接触过很多的义工,也做过很多慈善,各种原因,可能都不太正规吧,所以,走着走着都走不下去了。后来,因为咱们孝德的部长张厚宏,我们原来一直在一起做公益,他在这边做起来,后来,我了解一下,觉得仁爱慈善挺正规,挺不错。所以,我就过来了。其实,都是师兄的拉拔。
仁爱善行活动,助学承担的多一些。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灵的成长。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不单单关注孩子,还有志愿者。成长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志愿者,一个是孩子。我觉得对自己的成长更多吧,帮助孩子挺少的。
虽然,我来的时间不长,这次12月3号到4号的曲阳助学,我是总召集,感觉大家特别无私,大家特别发心。干活真的不计任何报酬,真的付出自己百分百的努力。社会当中,我是看不到的,这个是特别特别让我感动的。如果你需要什么,一句话。我这边有什么需要帮忙啦,然后各种义工,就过来了,就是感召力特别强。我觉得这肯定不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召,我自己的能力微乎其微,自己不算什么,但是,我觉得仁爱这种氛围、理念,让大家特别发心做事。
我觉得像您刚才采访的那个鲁老师,她真的是让我特别特别感动的一个人。你看鲁老师吧, 本身自己有病,她肯定没有说,她不会和你说的。我对她相对比较了解吧!她感动我的点特别特别多。首先,她身体不好,然后,她把业余的时间全心全意地全部投入到仁爱基金会。她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除了自己的日常用度以外,全部捐了。
有一次,我们带她去看病。她的一个同事,就是一个老爷子,身体不太好,她帮她同事找敬老院,帮联系医院,她同事住院的时候,又联系义工帮照顾。哎呀!我就觉得可能一个女儿有时顶多做到这个,不一定能够做到像她这样。
我们每次去孝德项目,走访,她做得特别多。其实,你说鲁老师,可能在孝德,她任何的职位都没有,她不是部长,不是组长,她什么都不是。但是,她是一个精神支柱,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心疼她,不太敢让她去采访那些老人,她身体不行,但是,她每次就说写啊,她学历比较高,然后就是写东西啊,采访啊等等。任蕾老师,在百岁人生那边,也是精神支柱一样的人物。
仁爱十年是比较大的一个活动,就是我之前我是打算要去定兴走访,人不够,需要帮忙。接到这次仁爱十年筹备,说实话这么大的活动我也没有参加过,所有的物资,我通过这件事,认识了山上很多人,就是跟社会上做事的方式思维方式完完全全的不一样。如果说我要是去别的地方借东西或者什么的,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说没有或者怎么样,但是,在这不会,我知道大概哪会有,然后,上那去问,每个人都很热心的去帮你。
尽管他们知道信息,因为我们要协调各个部门的一些东西,包括库房、大寮、流通处等。我上山不是很多,但是,这次承担,基本上,山上部组我全都知道了。要去哪买东西,去哪协调,去哪借东西等等。因为,如果说这些事情,在社会上讲的话,比如说我公司要举办这样的一个比如年会啊什么,真的烦恼特别多。因为,大家就认为可能说跟我没有关系,可能就不会管你这些事。但是,这不一样,就像我们原来要做那个礼品盒,就是贴那个标签。我们组长就一直交待我,要细致,这个顺序不能错,你少找一些人,人多容易乱,她说你在这悄悄干就行,只要你招呼,哗啦一帮人就过来了。确实是这样的,本来我找了两个人,一会过来五六个,然后越来越多,这个事情在社会上是绝对碰不到的。
我在仁爱,现在负责助学和百岁人生,四合项目下面一个子项目。助学可能40多个县,它主要是针对一些也不算贫困地区吧,孤儿和类孤儿,心灵的成长的一个关怀,主要是这块。百岁人生项目组就是师父可能在11、12年吧就提出了要把这个百岁人生,把他们那个故事记录下来,他们为什么就说这么好,然后能活得那么久,能有什么值得大家去学习的,借鉴的地方,这是师父的一个心愿,但是呢,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搁置,因为之前没有参与这个项目,直到今年的九月份,我们是八月份开的筹备会吧,九月份的时候,刘志峰师兄提出来,然后,我跟任蕾师兄把这摊又给挑起来了,主要负责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