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基金会成立后,以机构名义出面参与的第一个救灾项目是2007年3月的重庆开县泥石流灾难现场。这次地震后师父一度指示要成立僧侣救援队,后由机缘不具备,而暂时作罢。

(2007年8月,重庆泥石流灾害赈灾发放。)

那时候仁爱同仁们没有想到,2008年对众多公益组织而言是“救灾响应年”,一年大家都马不停蹄。

2007年底2008年初,贵州、安徽等地多地发生冰冻雨雪灾害。当中佛协贵州赈灾的消息在大年初二被媒体报道反响不错时,师父开示说,“……事情很小,但它带给众生一种信心,它这个功德就很大,所以你不要觉得好像我们也没花多少钱。你去了,就能感染一方人…..”。

师父指示让仁爱开展雪灾灾民援助,最终安徽当地同意仁爱进入援助。这次援助是基金会所有人员的一次凝聚和资源总动员:基金会助学、捐衣、爱心粥等各个项目组,寺院其他部组部分义工、福建莆田广化寺义工充分参与进来,40多人的义工队伍浩浩荡荡。

(2008年3月,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冰雪冰冻灾害)

金蜀卿、梅清、张晓东是这次活动的文宣义工,全程跟随,为筹备期的龙泉之声网站素材做准备。作为慈济的高级委员,金联系了香港慈氏协会的负责人黄平璋,对方建议在救灾项目中加入助学;曾在慈济承担过的义工王志峰、陆鑫建议借鉴慈济模式,捐物现场加入爱心粥发放。

彼时援助由两位法师带队,主要面向安徽省绩溪县和太湖县四个乡镇进行大型捐助,总计发放大米近39万斤,捐赠衣服3.5万件,治疗仪器100台。捐款200万余元。并与当地100名初高中学生签订了助学协议。

安徽雪灾使得初创期的基金会得到了全面历炼,经历其中的志愿者回来后一半以上都成为了专职义工或骨干——张长海、王鑫、王蕊、郑荣珍等等,都是在这场救灾中锻炼出来的。

(给老妈妈滴眼药水)

随后在汶川地震中,救灾团队得到进一步历炼。在那次举国悲痛的大型灾难中,师父第一时间指示仁爱团队参与救灾工作,并给予“创造条件、加强合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 

5月17日,仁爱志愿者从成都出发去往绵竹,察看当地灾情并与政府沟通后,仁爱将重点放在协助政府建立儿童临时安置点上,决定在绵竹开设多所仁爱学堂、仁爱学村。

彼时国内有很多个人和团体表示愿意领养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但领养规则未明,孩子们暂居在灾民安置点的孩子们,需要集中关怀和照顾,重建几乎崩溃的心理体系。通过关怀,也可以保障灾区上千名学童在学校未建好之前的过渡性学习秩序。

(2008年5月,四川省绵竹市、四川省都江堰市地震灾害现场,仁爱学村捐建)

在与当地领导协调沟通的过程中,仁爱义工巧遇成都团委领导,对方很认可仁爱学堂的方案。5月19日,震后第一周,经多方协调后,在绵竹体育中心灾民安置点的“仁爱学堂帐篷学校”尝试开课,成为灾区第一个恢复上课的临时教学点。


来自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的志愿者教师团队,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国学、德育、美术等丰富课程。5月21日,400多名孩子每天在学堂学习,政府为此提供了100平米的简易房作为教室。

(学诚大和尚看望仁爱学堂的孩子们)

四川佛教协会黄勇主任谈起仁爱学堂义工时曾说:“有些小孩子把这些义工们当成父母,一刻也不能离开,这表明义工们的慈悲心和爱付出很多,让小孩子内心里感觉到很可靠,能依靠和依赖,真是感人。”

除帐篷学堂外,汶川救灾期间,仁爱共捐建绵竹市小学8所,捐建幼儿园7所,捐建板房133间,另加平整硬化紫岩小学教室地点9000平方米。学堂和板房的建设,得到了绵阳市官方的表彰。

(2008年6月,学诚大和尚视察都江堰学堂)

  仁爱学堂也是凝聚共业的结果。在建设仁爱学堂方面,仁爱与海南易明药业、中国科健集团、成都文殊院、陕西法门寺、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大渡网、欧美同学会等机构联合成立了“感恩的心”四川赈灾项目组,充分合作。期间仁爱还临时收编了很多自发前往灾区的志愿者,进行组织化救灾。

 整个汶川地震期间,仁爱专职义工一二十人,在当地待了三个月,捐资捐物价值1600多元万。当很多机构和志愿者都换班或离开时,仁爱志愿者还在坚持,早晚课的持续、缘念和回向的提策;互相鼓励拉拔的心得分享;悲悯灾民苦难的同情心…….让志愿者们有心力留下来。曾有心理辅导机构来慰问仁爱基金会,心理咨询师跟义工王卫交流后说:我觉得你的心理比我还健康。

(快乐的同桌)

汶川地震后,仁爱救援行动收获了人员和组织的全面提升成长。救灾从临时性的响应行为变成了组织化的项目,仁爱正式形成仁爱救灾项目。

(发课本啦)

(仁爱学堂生命读本)

经历过大灾救援后,仁爱管理层逐渐总结出“一线、贴身、持续、补漏”的赈灾理念,志愿者深入一线,贴身关怀;与政府积极沟通合作,作政府救灾的补充者,查缺补漏;并且一次赈灾结束并非终点,仁爱还会持续回访灾区。这几个理念在此后的赈灾中也不断体现。

2010年4月玉树赈灾期间,仁爱在当地充分贯彻了救援理念。灾后一个月,玉树仁爱社区在当地成立,涵盖医疗点、学校、图书馆、免费餐点等服务。

仁爱还扶持了当地志愿者求松注册成立了“关爱生命协会”(后改名为利民协会),该协会逐渐接管了仁爱社区,并持续到今天。

当时的仁爱社区医疗点每天都有100多人去看病。利民学堂有100多个孩子画唐卡、做面具,自食其力;到后期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帮灾民干活或走访困难户, 发放物资。

(利民学堂的孩子们在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期间仁爱发现一些外来人口因为没有户口,不能及时得到政府主流物资的救助;一些伤亡严重的家庭,忙于料理后事等没有心情及时领物资;此外一些重灾户的次生灾害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受到关注。

于是仁爱针对流动人口和重灾户进行了查缺补漏登记工作。每到一地,志愿者走村入户,分头深入废墟和帐篷调查,记录相关数据后返回营地连夜整理、核对、录入电脑。虽然工作艰苦繁琐,但志愿者们都认为这样的工作有价值。

(学诚大和尚在玉树)

一线的走访和物资发放常常有意外情况,一次发放衣物的过程中,当时的救援项目负责人王璐摔折了腰还在坚持指挥衣物发放,发放结束送到医院,医生说已经摔断了几根胸骨,在如此状态下还能坚持把活动主持结束,堪称铁娘子。

(2010年10月13日,王璐师姐与本次现场发放活动的主持人王子儿研讨工作细节)

(2010年10月15日下午两点半,国际SOS救援中心人员将王璐从飞机护送到救护车上)

玉树赈灾刚落定,2010年8月8日舟曲又发生泥石流灾情。那次赈灾,仁爱吸收了汶川地震心理辅导经验,将心理关怀做得淋漓尽致。

彼时仁爱与中科院心理所等机构合作,成立了“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将心理学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与太极拳相结合,消除灾民心理阴翳。为了辐射利益更多的人,仁爱将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设定为教师,通过教授他们,转而去辅导更多的人。

在仁爱志愿者离开当地后,援助依然持续两到三年,仁爱的舟曲工作站建立了同心援助联盟,每周开展一到两次网络心理讲座和两到三次网络读书会,500多名心理服务的骨干参与,并联合了12000多名全国各地的咨询师积极介入。 

(2010年8月,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的心理培训辅导。)

在此次赈灾中,仁爱同样充分凝聚共业。在2010年8月底,北京仁爱基金会作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主办成员,发起舟曲重灾户联合捐赠活动倡议。

南都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等12家机构响应,决定于9月中下旬举办舟曲联合赈灾活动,为舟曲500户重灾幸存者募集生活物资,包括从头到脚、由里到外、从春到冬必备的一套衣物,为每一个重灾户募捐米、面、油、洗衣机和彩电等生活必备品,以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经历过多次大灾后,仁爱开始意识到专业救灾的重要性。2010年8月仁爱救援队正式成立,李韵峰任队长。李韵峰和仁爱心栈项目负责人王璐是夫妻,每个救灾现场,总能看到他们奔波救援的身影。救援队成立后,常不定期组织救援知识和应急演练培训,为灾难救援打下专业基础。

(王璐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了玉树推动民间组织成立的经验,在2011年盈江地震期间,仁爱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推动当地人士注册成立了当地第一个公益平台——大盈江公益慈善协会,初期仁爱持续负责机构活动经费,并拨出专门义工指导协会开展。

仁爱对当地机构不仅“扶上马”,还“送一程”。直到今天仁爱仍然与这些机构保持密切联系,2015年春节前仁爱救灾项目负责人王璐等志愿者重返盈江走访,发现了当地吸毒社会问题严峻导致的孤困儿童比例很高,遂决定尽快采取对策帮扶。

(2011年5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地震灾害)

   在此后的救灾中同样充分凝聚共业。比如2013年4月雅安地震期间,仁爱和四川文殊院、蓝天救援等5家机构结成了救援联盟。赈灾期间蓝天在一线救援,仁爱做后勤支持,文殊院做物资中转站。一些地方物资运不进去,义工们就把东西人力背进去。

在雅安仁爱同样开展了体制外人口的的查缺补漏,包括孤寡老人等边缘人群的关怀等。同时对一些寺庙开展了走访。

(雅安仁爱行动)

在2013年7月甘肃岷县赈灾过程中,仁爱联合蓝天救援、广仁慈善功德会等机构成立了慈航紧急行动联盟,对岷县所有乡镇及村庄进行了人员搜救、信息排查和物资发放工作,并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统一调配资源和分配任务。

仁爱救援力量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也发现,灾难遍布各地,靠总部的力量声援各处,人手有限,比较疲累,也很难做得充分和及时。比如2014年7月底,仁爱多名志愿者刚从海南台风救灾现场撤退,又马不停蹄奔赴云南鲁甸地震现场。




仁爱开始探索更高效的救灾方式:在整合地方居士资源,进行联合赈灾上做文章。比如2014年汕头水灾救灾,在深圳的龙泉寺居士王伟成了当地的联络负责人,负责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总部志愿者李韵峰等积极配合。

 各个救灾现场仁爱志愿者马不停蹄,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呢?“没有人需要帮助,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名参与过玉树赈灾的志愿者屠钰菲的心声。



曾有一位法师在汶川一次现场超度后感慨:面对如此强烈的境界,悲心的感受非常强烈,感觉现场有情众生的业特别重,希望通过我们的心力,祈请佛菩萨加持,令亡者得到超度,往生善趣。

(2008年5月,四川省绵竹市、四川省都江堰市地震灾害现场,法师在废墟上为亡者祈福)

    在其他若干个救灾现场情景也类似,仁爱的救灾不仅带去了物资,还捎去了自己的心,他们把灾民当作亲人,在最艰难的时刻温暖灾民,一起度过难关.

当一些公益组织或个人提前退场了,仁爱留下来;当一些事情没人做,仁爱悄悄做起来;当地整合资源难,仁爱就默默地物色合适的领头人,帮当地搭建公益平台,扶他们走一程,并持续回访关怀。


  文编:方松  图编:爱美丽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