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经经历过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鲜明地反映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且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特征。在原始时代,人类的生存手段主要来源于利用简陋的工具与自然界搏斗,通过捕杀猎物和采摘一些植物而获得种群延续的资源,由于自然界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预知的危险使得人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以至于延伸成为崇拜具备强大力量的某些动物,从而形成了图腾文化;在农业时代,人类逐渐开始打造、利用某些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界的威胁,并从某些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形成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但由于农业生产也依赖于土地和气候条件,因此,人类依然十分重视利用自然环境,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正是对这一协调关系的生动描述,同时也体现了农业文明的鲜明特点;到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有了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因此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即利用一切手段和科技力量大力掠夺自然界的资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活的各种需要,同时以大力征服自然、获取资源而发展出的工业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然而,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也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其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然环境破坏的同时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当人类开始注意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文明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学者刘湘榕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发展的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心思想就是人必须尊重自然,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人类也应该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最终都将危害人类自己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必须坚决摒弃。需指出的是,与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不再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是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途径。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在科技进步下推动的自发变革过程,是在少数国家率先进行,各自经历上百年时间不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那么生态文明则是在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制约和生态安全威胁下被迫的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是世界各国紧密合作,人类社会共同主动推动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荀子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其意就在于不能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要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汉代董仲舒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论述中就有“天地人,万物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这深刻的表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本质,懂得“天人合一”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而这些思想与佛教中“慈悲护生”的理念是相吻合的,佛教中的“护生”理念就蕴含着人类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尊重,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意。努力践行“护生”的理念能够有效促进我们自身慈悲心的长养,培养我们悲悯的情怀,培育我们的善心、善念,进而利于众生与大众。然而,“护生”也是个深刻的概念,它不仅仅局限于关心与爱护动物,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动物“放生”的具体行为,若把“护生”的理念等同于“放生”的行为,则是对“护生”的狭隘理解和解读。实际上,“护生”的意涵也体现着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树林、草地、湖泊、湿地等无一不是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它们的存在滋养了各种生物,成为生态圈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样需要我们去维持与保护,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同样是对“护生”理念的实践,而且其意义也比单纯的“放生”行为更为深远。
我们须注意的是,生态系统是个全方位、多维度、多角度,复杂性极高的系统。每个个体都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也因自己的行为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每一个物种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的环境要求,不可随意妄为改变。如陆龟生存于陆地,若放生于海中则是判了它死路;而将草鱼、鲢、鳙等放生于云南水域造成的则是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引起的是生态系统的灾难。因此,“放生”不仅仅要有慈悲的心念,也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指引作为支撑,才能做好。当我们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时,不宜轻易尝试放生的行为。若我们能够转换心念,不执着于具体“放生”的形式,改为爱护我们的环境,对我们身边的自然抱有尊重和敬畏,以“护生”的理念对待我们生存的空间,从爱护身边的花花草草做起,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做起,从改变奢华的生活方式做起,自然也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护持生态圈内的生物,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还处于起步阶段,若我们能持之以恒,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美丽的中国梦想,其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