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我们五组一行四人随着大部队一起踏上了仁爱助学之旅。考虑到我们将要走访的四名孩子都是初中、高中的孩子,我们决定起个稍微成熟点的昵称。
由于组长邹老师说她的同学朋友都叫她九哥,于是司机董师兄就成了五哥,郭师兄成了七哥,而我就成了六哥,“兄弟连”就此诞生了。一路上,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该和孩子聊些什么?孩子能否接受我们?
郭师兄是第二次参加助学活动,她一个劲地鼓励我们说,“没问题,不要太拘束,真诚最重要。”我一再在心里复习着“八个雷区”,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触雷啊!
午饭后,我们去了位于北王力乡大李各庄村的两个孩子家。路上我们分配了工作,一个人负责和孩子谈心,两个人和家长沟通,另外一个人负责照相。可是由于其中一个孩子是由当地检察院推荐的助学人选,所以检察院、教育系统也派人临时加入了我们的走访工作,此时走访的人数较多,也许会让孩子和家人们有所拘束,不过我们还是尽量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况,比如孩子的性格、爱好、学习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但是我们还是感觉有点遗憾,觉得因为当地工作人员的随行,使得走访不是那么完美。
后来,董师兄开导我们说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没有当地检察院提供孩子的信息,她们就不会成为仁爱助学的对象,我们和孩子也无缘相见。而且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蓝丝带的故事很感兴趣,有意在当地的学校播放,让更多的孩子听到这个感人的传递爱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看,不尽如人意的事就变成了好事。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DAY 2
我们要去走访清苑镇吴家辛的两个孩子。借鉴别组的经验,我们也修改了一下工作分配,由两人负责和孩子交谈,另外两人负责和家长交流以及照相。这两个孩子分别是初二和高三的男生,路上我们都觉得任务很艰巨,男生本来就更不容易敞开心扉,何况是两个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期的男孩。但可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两个孩子最后的反应出乎意料。高三的吴同学,在我们离开时执意要送我们,我们实在拗不过,让他送到路口,可是走出很远回头一看,他仍然站在路口目送我们。初二的吴同学,外号二条(不是麻将,而是因为他小的时候总是拖着两条鼻涕),在我们回到宾馆不久,就已经跟我们发了微信联系。尽管夜晚寒意依旧,但仍倍感温暖。
结行
两天的助学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
首先从走访的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但他们的脸上时而露出的笑容,让人感动,让人心疼。
其次,我们也看到了世事的无常,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灾难,就可能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我们走访的吴同学家里有一幢盖好但尚未装修的房子,因为房子刚盖好他的父亲就车祸去世了,于是仿佛时间就停滞在那一刻。
同时,我们也被同行的年轻人所感动。他们的能力、愿力,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