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周六,小呆跟随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参与了一个助学活动,去了一个叫涿鹿的地方,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连“涿”这个字都不认识~ 哎,真是没文化。
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中国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和北京市郊区相接。县城距张家口市区75公里,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352061人(2012年)。民族以汉族为主,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8个少数民族。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涿鹿县繁衍生息。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拥有全国除新疆外唯一一个县辖区。著名景点有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华三祖堂、轩辕湖。
(资料是百度来的,小呆地理不好~)
这次活动一共去了40位志愿者,分成了10组,以自驾游的形式前往涿鹿县,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大家会分头走访,入户,了解家庭情况,关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助学,不光是给予孩子经济上的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关怀,一份爱的传递,不仅是一时的兴起更需要的是长期陪伴。
流程是这样的:
一早大家在地铁站集合,清点人数,编组,分物资(地上的袋子里面装的是基金会给孩子们准备的小礼物),还有专人负责给大家买早饭,真是周到~
从1号车到10号车,共分成了10组,排好队出发驶上高速,每位司机老师都配了一个对讲机,为了能随时沟通,防止走丢,哈哈哈~
要是您在北京的清晨,发现某个路边站着一群穿着黄马褂的人,请不要惊慌,我们并不是什么可疑人物~
左边一排都是我们的车队,好壮观有没有~
打头阵的是救援队的车,一路上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给大家提供帮助,还要负责实时播报路况,真是辛苦了。
大概两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了河北省涿鹿县。
山清水秀和干净宽敞的道路,让小呆惊到了~
中午大家先到了县城里要住的酒店,吃过午饭之后稍作休整,由当地教育局的老师带领大家到广场合影留念,接下来就要准备到各个村子里,探望我们要关注的孩子们了。
当天中午的气温已经将近40度,小呆都快被晒化了,还有两位老师再偷偷乐呢~也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
小呆荣幸的被分到了10组,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了今天要关怀的第一个孩子家,照片里的小女孩叫小凡(化名),今年13岁,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在外地打工,有糖尿病,爷爷患有脑梗塞,奶奶有严重的精神紊乱,孩子住在姑姑家,和姑姑、姑父一起生活。有时候姑姑带着小凡去看爷爷奶奶,经常被奶奶赶出来,因为不认得了。
姑父每天去县里的集市上卖一些米,面,和生活用品,据说当地的每个村里每天都会有集市,今天去这个村,明天去那个村,一袋米才挣2块钱,一天能挣70多,姑姑家还有两个孩子,哥哥上大学了,姐姐今年17岁,一家子就靠着姑父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小凡很懂事,看起来是个特别乐观的孩子,爱看书,也爱笑,但是姑姑说,这孩子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从来不说,怕姑姑担心。
姑姑和我们说,前两天听说有志愿者的叔叔阿姨要来看她,激动的不得了,前一天就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志愿者的叔叔阿姨,写完了怕字迹不工整,又重新抄了一遍。
我们到了屋里,孩子就把信送给了我们,聊了几句孩子就哭了,姑姑也哭了,大家真的都很感动,照片里搂着小凡的老师是一位参加过很多次助学的志愿者,是一位小学老师,后来老师和我们说,“她走访过很多孩子家,这是第一次遇到,还没有见面就提前给我们写信的孩子,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这样懂得感恩,真的很感动。
离开之前,志愿者老师们会给孩子讲一个蓝丝带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讲述了一位老师要退休之前,有一个非常牵挂的孩子,于是就把父亲留给她们家人的4根蓝丝带送给了孩子,告诉他,“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跟蓝丝带,代表了我对你的爱,希望有一天你会遇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并把蓝丝带送给她,把爱传递下去。
不过这个故事很长,大概要念5分钟,说实话,小呆是个很没耐心的人啦,这么长的故事,我真的懒得念,但是小凡很认真的和志愿者老师一起念这个故事,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一点不耐烦,小呆很感动,也很惭愧啦。
第二家走访的是一位小男孩,叫小栋,(化名)今年13岁,看起来黑黑瘦瘦的,很腼腆,不太爱说话,父亲是二级重残,没有劳动能力,母亲和父亲离异后改嫁,孩子和姑姑住在一起。
这个小男孩可是让小呆头疼了,不怎么爱说话,问啥都不说,哎,这可怎么办。
不过小呆还是得想办法让他喜欢我啊~ 聊了一会之后发现,这个小朋友,虽然不说,但是他会偷偷乐~ 笑的可好看了,我才发现,原来他不是不爱说话,只是不善于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喜欢看书,下象棋,我的天啊,小呆都不会下象棋,五子棋都玩不好呢。
其实跟这些孩子比起来,真的是有很多惭愧的地方,小呆生长在城市,虽说也过过穷日子,但是依然很懒,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就爱睡个懒觉。而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也没有富裕的生活环境,更没有城市孩子能享受到的关怀和爱护,但他们依然笑的灿烂。有些孩子爱说,有些孩子不爱说,但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第一天的走访结束了,大家都陆续回到酒店,吃晚饭,整顿休息,晚饭后有一个环节,各组的老师们都会和大家分享他们走访中遇到的故事,很多老师说着说着就哭了,其中还有一些小组的老师们,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找到孩子的家。
其中一个小组去的地方,要走过一大段的沙石路,车开到一半就走不动的,开车的老师说:“昨天通电话的时候,孩子和他的家人都很开心,很期盼,现在还在等着他们,我们一定要去看孩子。”
当时小呆就再想,如果是自己要去探望这个孩子,会不会也能这么坚定,不管路多难走,也不能辜负了孩子的期望。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大家就各自出发了。
小呆在的10组,第三家要走访的孩子叫小帅,(化名)13岁,1米84的身高,都吓到小呆啦~ 依然是个内向的男孩。
父亲很多年前出车祸去世了,爷爷奶奶不要孩子,母亲在北京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姥姥在附近的高速公路办公室做保洁,姥爷给城市绿化种树,每天工作10小时,收入很微薄,每天早上4点钟,姥姥还要去玉米地里种玉米,双手都有关节炎,生活很辛苦。
小帅虽然不爱说话,但是看得出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喜欢打篮球,家里还养了一只大黑狗,跟小帅很好,我们和姥姥聊了很久,姥姥说,小帅在学校也被同学欺负过,好几个小孩打他,他也不还手,回家姥姥问他,小帅说,我怕给别人打坏了,要赔钱,咱家没钱,不想给家里添麻烦,姥姥又问他,欺负你的孩子都多大,小帅说,都没我个子大。
13岁的小男孩,又高又壮,被别人欺负就自己忍下来,怕给家里添麻烦,小呆听到的时候很感动,要是有人欺负小呆,肯定做不到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就自己忍下来的。
有没有发现内向的孩子们,笑起来都那么好看啊~~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小呆惊呆了,这是其他小组的老师去走访的一个孩子,他是个孤儿,今年13岁,上小学6年级,父亲去世, 寄养在表姐家,和表姐还有表姐夫生活在一起,姐姐和姐夫还有两个孩子,哥哥比孩子大一岁,小妹妹才一岁,一家靠姐夫务农生活,住在窑洞里。
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反应是,窑洞能住人吗!?
但是一家5口人,就住在窑洞里,虽然看过很多新闻报道,一些贫困地区都很苦,但是没想到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就有这样的家庭,而且县城建设的那么好,干净整洁,才离开县城十几二十公里,就有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感慨,又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哎,只能叹气。
上面几张照片,同样来自其他小组的老师们的分享,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他们艰辛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让人感动的品德,感谢参与本次活动的每一位老师,感谢每一位被关注的孩子,感谢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给予我们一个能够帮助更多人的平台。
2016年6月19日,为期两天的助学活动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所有人都带着爱与被爱的收获,驶上了回京的高速。
在这里,小呆要特别感谢各位志愿者老师们,第一次参加助学活动,也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起出门,习惯了独处,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矫情的小呆,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感谢大家的包容和照顾,也感谢大家无私的付出,这次出行给小呆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感慨良多~
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也祝愿基金会的慈善活动越做越好,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参与进来,把爱传递下去。
感谢您的阅读,也期待和欢迎您的加入~ 小呆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