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博客了,其实常常会有很多想法,但总是懒得去写。 是的,懒惰,是人的天性。我们常常会很懈怠,因而在我们生命中会形成很多空白。
其实一直以来,还是做了不少事,也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比如教育,比如成长,比如生命如何绽放等等。
微博老丁是新浪微博最早一批创业者,他建议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原创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
在首都医科大学读医学博士的儿子也数次的鼓励我,让我作一个记录者。
最近,遇到了很多事,让我更加理解所谓的无常,也就是变化。
昨天魏公村心栈薛予生老师的一席话,更给了我重回博客的动力。
终于,我下定决心,回到了阔别以久的博客微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一个教育之家,我更多的思考集中在教育上。
回到我们教育的出发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词义进行了具体解释,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教”字的左侧,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 我回来了!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我回来了!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
教与育结合,可见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善,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台上的人能让台下的人做善事。
满建宇先生在他的博客《说文解字话"教育"》中提到: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西方的教育,特点是关注到了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
就像头像中这个叫吴哥的小姑娘。在一个景点,我看到小姑娘在那里随便涂涂画画,递给她一支不远万里带来的彩笔,立刻看到她蔓延开惊喜,然后接过画笔低下头开始专注地画画。我在想:按照中国古代的教育观,教是上所施下所效,那么她到底在效什么呢?也许是她头脑中的那个灵性给出的画面吧。而我们的教育,就是先要找到那只神奇的彩笔吧?
坚持参加仁爱基金会的奉粥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了,最近几个月,不断地有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的同学们来西二旗奉粥。每逢周六日,都会有很多人。最初是他们的学生志愿社团组织,但是后来,来的同学太多,他们的社团不得不限制人数。于是,很多同学必须要去抢,才能够抢到参加奉粥的机会。有的同学,干脆不去抢,直接不占名额来参加奉粥。今天也不例外。
这是化工大学星愿工作室的同学们,他们每次有一位同学带队,来的时候都会把名单和联系电话准备好。
就是这些热腾腾的饭菜和暖洋洋的家人,感动得这些九零后的孩子们在结行时流出了热泪。
这是同学们奉粥前学做仁爱手语操。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的老志愿者董京雨同学带领大家宣读活动理念。第一次带动宣读理念时,我忽然发现他的声音好深邃呀。
这是不抢名额的老志愿者董京雨同学带着一队同学过马路。旁边那个老太太就是我哦。
奉粥后叠围裙。家政第一课:善始也要善终。这应该也是他们的第一次吧。话说这一次有一个宿舍6个同学齐齐来参加志愿活动,太棒了!
结行的时候,大家认真地听魏公村心栈的薛老师分享。
这是魏公村心栈的薛老师。
这是结行后的沟通互动环节:接触,打开自己;感恩,回报别人;祝福:激活美好。
小家伙是周日新的专业摄影师李晓辉家的李思恺,站在所有人中间,一点也不怯场,接受了我们这些人最深的爱和祝福。
那些陌生人接过粥时感激的眼神和我们这些老志愿者的热情,对于这些大学生和小学生,也许就是那只神奇的画笔吧!其实他们之于我们这些老志愿者,又何尝不是画笔呢?
心栈,不就是最好的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