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对“声”的开示对倾听热线的启示

《俱舍论》对“声”的开示:声细分为八种,但从是否悦意来说,则是可意声与不可意声两种;从是否能表达意思的,即分为有情名和非有情名;从发音的主体来说,则是两种因缘“有执受大种为因”与“无执受大种为因”——即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和无情之物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样的分类,能够给我们倾听热线一个启示:我们作为倾听者,也是电话另一端的反馈者,我们自己要给大家可意的音声、善巧智慧的回答:安静祥和的语调、温柔善解的话语、言辞贴切、不造作口恶业,对于外部环境来讲,我们更要避免设备的老化造成的通信杂音、生活噪音等等。适当的,我们可以在环境中配上温馨的音乐。这样,我们可以把倾听热线变得更加让人喜悦。

上士道修平等舍心与倾听修心

三士道中,共下士道是学佛的基础,中士道是决定是否能离苦得乐断烦恼的根基,上士道其实就是在修大乘菩萨行了,直译就是“觉有情”的意思,指觉悟的有情(众生)和使有情觉悟的有情。上士所谓菩萨道要求修平等舍和菩提愿心。菩提愿心是成佛的必需,而平等舍心是大乘最基础的发心,是菩提愿心的基础,对于利乐有情来说,平等舍更为方便。

学习平等舍,要求我们作三种想:怨亲不定想、自他相换想、等皆如母想。我们有了这三种对待人际关系正确的思维的指引之后,就能够智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保持冷静和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用心理解讲述者,并且以正确的见解和方法帮助对方。

第一,怨亲不定想。世间万事,因为众缘聚合才显示出万千现象。我们过度偏执计较其中的对错好坏,因而难以全面理解其中相互关系,因而业缘无法决定和把握。因为我们的无明串习,烦恼积聚,因而难免有不如意之处。一,当我们把倾诉者当作烦恼看而非善知识看,就很难把对方以善巧欢喜的方式引入佛门,使烦恼得到解脱。因而我们要以感恩的心对待这些潜在的法眷属和未来佛,即使言语上有什么冲突,也应该做清静的想法。二,倾诉者不一定能理解“怨亲不定”,但仍然愿意把烦恼处理得圆满,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通过因果故事可以告诉对方,以德化人、相互理解支持才会有收获,那么,对方也可能在生活中获得和谐和自在,使热线和佛法更容易深入人心。

第二,自他相换想。自他相换就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就可以知道对方需要的是答案还是宣泄情绪。虽然浊世中确实需要正确的理解,但是万千法门,如果不应机缘,就如同对牛弹琴,更有甚者会让对方对我们的信仰产生误解,从而丧失了可贵的佛缘。这时候,我们仍然是需要用心倾听,不急着下结论,慢慢地结一段稳定的善缘,即便不是法布施,就当是修忍辱和持戒,也是和大家一起进步。

第三,等皆如母想。因为怨亲不定,做到真正的自他相换,才愿意在我们的理解中纳入“一切众生皆在无始轮回中的父母”这样的观念。我们因为业力所限,不能为众生父母回报得更多,但自利利他的相续应当从当下开始。因而我们要爱我们的岗位,恪尽职守,发挥我们的长处和潜力,承担更多的善行,直至福德智慧圆满,不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