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时何,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邻里守望。孩子们互相嬉戏打闹,不分彼此,社区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放羊,家长放心,不用担心拐卖。蔬菜水果鲜美,真正的有机。邻居见面或是问“吃了吗”,或是七嘴八舌的谈论“张家的小四”、“李家的小五”,或是争吵,但很快就健忘于脑后,遇事马上又会搭把手,甚至吃饭时送去一个贴饼子、菜团子。真是一幅阖家欢乐图!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个外国旅行家到访非洲的一个部落,那里的人贫穷但好客,门户不关,任由邻居自由往来,整个部落就如一个大家庭,只是分房生活而已。在他走入村子的时候,每家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一起食用。但后来当地发现了矿产,部落的人不再贫穷,每家每户都有了一些积蓄。旅行家带着自己的美好记忆再次走入部落,发现家家严守门户,门上也多了一个东西——铁锁,如前的热情不在。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不以为意,只是觉得好笑。而今暮然回首,发现我们自己似乎已变成了部落人。物质足够富裕的国人,邻里守望已成奢求,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邻居见面难露笑容,为邻多年不知对方为何方圣神者不在少数。只有当一个个空巢老人死去多时无人知晓,当救护生命的车子被堵在路上使生命陨落,花季孩子自愿放弃生命自杀……,人们才开始反思,才明白我们何尝不是部落人群!叹息、抱怨、后悔,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行动才是真理。广州琶洲水蓝郡小区先行一步,拥抱社区,探索未来。

琶洲水蓝郡小区建设之初,某些原因使物业和业主都很不开心,甚至对立。在僵持中,龙泉寺的居士海丰提出:与其对立,不如感化,双方互相谅解合作才是出路。他和有意愿的邻居探讨解决之道,建立兴趣小组,招募社区志愿者,开展活动,让邻居们熟悉起来。最先成立了两个兴趣小组:一个学佛小组,取名琶洲一组;一个投资小组,当时股市刚刚走牛,大家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陆续又有太极小组、瑜珈小组、摄影小组、友邻跑、吃货群、英语学习小组、主持人小组等多个兴趣小组成立。在各兴趣小组的带动下,业主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越来越熟悉……

社区以学佛小组为核心,发起成立了小区志愿者群,为践行“见行合一”的理念,把学佛与善行结合起来。年初小组在社区号召自愿捐款,为小区办一些实事。为防止大家互相攀比,每个人捐款一次最多只能捐1000元,共募集了4万多元捐款,为小区捐赠了24张户外长椅,2张石桌和乒乓球台。

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社区志愿者发心为小区儿童组织一次才艺表演嘉年华活动,得到了小区儿童和家长的强烈响应。一开始报名的儿童达到26个,且在节目要表演前还有儿童要求报名。业主们纷纷行动,有的赞助钱、物、水果、饮料、玩具;有的专业人士承担了舞台灯光、背景和音箱设置工作;广州电视台的业主主动承担节目主持人,并和六个孩子一起主持。经过10多天的准备,一台别开生面的社区才艺表演开始了,节目非常精彩,挤爆了小区会所。一个看了节目表演视频的朋友不敢相信这么精彩的活动,只准备了十来天,而且只花了3000多元钱。

学佛小组的同修还发动小区业主去天河心栈奉粥,每月一次。2015年6月、7月,小组成员分别到龙泉寺和崇恩禅寺参访。在贤俊、贤山法师的勉励下,8月起小组开始在小区里熬粥、奉粥。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以为是开发商为了卖楼而做的宣传;也有人认为,奉粥这事太小,小区的业主并不需要,所以一开始每周只周日和周一奉两天,对象主要是保安和保洁员。奉粥不是施舍,而是一种善行,传递一份爱和温暖。经过坚持,越来越多的业主参与到此项活动中。在奉粥的带动下,有些业主开动脑筋,在小区做环保和垃圾分类……

9月19日,志愿者发起了儿童换书活动。每个参与的小朋友带五本以上的图书,每本图书发一张换书卡,可以换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交换不成功,志愿者就引导孩子把这本书送给喜欢的小朋友。有些小朋友换到自己喜欢的书,高兴得不得了,当天晚上就读完一两本,还问下次换书活动什么时候开展?小组计划每月举办一次小区换书活动,并在找到固定的场地后就办一个图书银行。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书存在银行里,换取自己喜欢的书。长期坚持下来,图书银行留存下来的书会越来越多,参与的小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为将来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积蓄力量。

小区的瑜珈小组和太极小组在中秋游园活动中表演节目,表演者认真的态度和优雅的动作获得了邻居们热烈的掌声。有老人生病,小区志愿者还会去医院探望。有业主在朋友圈说,以前住的小区老死不相往来,对面住的是谁都不知道,但住在这个小区有这么多兴趣小组,精神生活丰富充实,真是太幸福了。



广州琶洲一组小区善行实践为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治疗现在都市病,融化冷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尘封的记忆化现于当下。如果每个人都开始行动,持之以恒,极乐世界定会化现于华夏大地,出现在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