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节,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一经播出,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石破天惊,折服世人。数十年来,各路新版孙悟空影视形象层出不穷,但是,时至今日,仍无能出其右者。
与此同时,随着该版电视剧的家喻户晓,以六小龄童为新一代传承人的“猴王世家”章氏家族,亦逐渐广为人知、备受关注。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事实上,早在清末民初,六小龄童的曾祖父章廷椿便因表演猴戏获得了“活猴章”的称号,在家乡父老中小有名气。
南派猴王
当时,章家仍是农耕之家,不以演戏为业。只有每到农历节日的时候,章廷椿才会头戴木雕猴面具,光着脚,手拿锄棒舞起来,演猴戏。
真正把章家带上“猴王世家”之路的是六小龄童的祖父章益生。起初,耕地的同时经营着一家小灯笼店的章益生,与其父亲相似,只在农闲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参与演戏。因为他演得最多的也是猴戏,而且活灵活现、自有特色,所以久而久之便有了“赛活猴”的美誉。
章益生不希望像父辈一样终老农村。于是,1920年代,他怀揣着向乡邻借来的5块银元,只身去了当时日渐繁华的大上海。最开始的时候,他把上海的戏剧道具贩到乡镇,做戏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在上海开了一家“老闸大戏院”,并把所带去的绍戏班社扩展成了“同春舞台”。
这“老闸大戏院”正是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日后成名为“南猴王”的地方。
章宗义自幼痴迷社戏,常常偷偷地逃学去很远的村子里看戏,并且时常梦想着拜高人为师,练就一身武艺,以待来日登上舞台,穿金披甲地与敌人厮杀一番。当其时,他哥哥“七龄童”章宗信已在“老闸大戏院”登台,主演老生角色,被誉为“神童老生”。
然而,在当时“戏子”社会地位低下的背景之下,章益生夫妇并不希望两个儿子都学戏,所以,一开始,他们并不支持章宗义学戏,也极少给他登台演戏的机会。但是,最终,章宗义还是凭借着执著和在为数不多几次登台机会中的出色表演,使父母答应了让他正式登台演戏。自那以后,与哥哥名号“七龄童”相得益彰的“六龄童”,变成了他的艺名。
“六龄童”章宗义演孙悟空始于他少年时开创“绍剧猴戏”的抱负。在章宗义“倒嗓”的那段时间,他哥哥经常带他去看京剧、昆剧、婺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猴戏。其中,京剧猴戏里的孙悟空造型以及当时京剧名角盖叫天父子的表演,给章宗义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大饱眼福、大为折服之余,他在心底暗暗许下了日后“也要演孙悟空”的愿望。
为了形神兼备地演出“美猴王”孙悟空,章宗义甚至养了一只小猴子,整天与之形影不离,观察并学习它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此外,他还打破门户之见,博采各家猴戏之长,并对之进行创新。最终,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南派猴戏”,与当时北京的李万春并称“南北猴王”。
自此以后,章氏家族便以“猴王”名家,名震海内外。
猴戏不姓章
章宗义有11个子女,“六小龄童”章金莱是他最小的儿子。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章宗义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打算让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去学戏,因为,他身材纤弱、性格内向,时刻不离母亲左右,而且并没有表现出演戏的天赋。当时,章宗义心目中的“猴王”衣钵传承人是二儿子“小六龄童”章金星。
遗憾的是,章金星16岁就罹患白血病离世了。他在住院期间,给六小龄童讲《西游记》故事的场景,时隔数十年以后,依然清晰地刻在六小龄童的脑海里。时至今日,六小龄童依然时常回忆起自己这位早夭的二哥,称他是自己初学猴戏的艺术启蒙老师。
“小六龄童”去世之后,为了继续传承“章氏猴戏”,章宗义开始教六小龄童练功。他并不是一位严厉的“虎爸”,相反,在六小龄童的眼里,他是一位“外婆师傅”,对自己很是溺爱。
据六小龄童回忆,父亲传授给他的最重要的并不是猴戏表演的技艺,而是对继承、发扬和创新的文化执著。他至今记得当年拍《西游记》前父亲对他说过的一番话:“你演出来的,不要让人家说是六龄童儿子演的,而要让人家说是六小龄童创新的。”
就这样,在父亲的指导下,六小龄童对一个望的动作、一个捏棒子的姿势、一个生气的表情……都细加琢磨,反复体验。他把自己多年以来所受的传统戏曲的熏陶都一一融入其中,为所演的孙悟空注入灵气。终于,他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 “六小龄童版孙悟空”,完美地接棒了父亲的“猴王”称号。
六小龄童今年55岁,只有1个女儿,现年24岁,正在加拿大留学。
针对这一事实,此前坊间多流传:因“章氏猴戏传男不传女”,所以恐怕到六小龄童这一代会有失传的可能性。对此,六小龄童笑谈:“没有儿子传承我的艺术,很多观众比我还着急。但是,儿子就一定能演好孙悟空吗?其实也不是。”
他非常认同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席话:“猴戏不姓章,应该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所以,他表示,“章氏猴戏”没有不外传的说法,凡是符合标准且愿意学的,他都愿意教,无论人种、民族、国籍和文化。
只不过,他特别强调,不是“粘上毛,拿起棍子”就可以演好孙悟空,“要想演好美猴王孙悟空,这个演员必须要接受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而且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
“我不希望西游文化的精髓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六小龄童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