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2月14日,已经是立春之后第十天了,当我们来到河北保定,尽管满眼灿烂阳光,脚下的土地却依然僵冷。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此行的目的是走进即将接受仁爱助学项目救助的孤困孩子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火红的窗花和灯笼表达祝福,还要亲手为他们系上蓝丝带。
这批受助孩子的家庭分散在保定顺平、清苑和易县的大大小小的村落里。仁爱基金会在此次走访活动中,先后召集60多位志愿者分组行动。
我们的第一站是顺平。据传,顺平是尧帝的故乡。有史载:“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而四千多年后的今春,顺平正和祖国大地一起经受着罕见的旱情。
我们的走访,能为孩子和他们的村庄带去什么呢?
孩子的沉默不是拒绝,而是等待
从小科的叔叔家走到她自己家的老宅子,要路过一个圆形的水库。据村里人说,过去大家将河水和雨水储存在这个水库里,需要浇灌庄稼的时候,村里人一起用。但是,已经好几年了,这个水库没办法蓄到水,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只有荒草和乱石。离水库不远处的一个辘轳井里,是村里一百多户人家共有的饮用水,村民说:“井里的水也快干了。”
对环境问题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近些年我们的江河湖泊几乎都在变干,特别是北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眼前的水库和水井不会因为一两场雨就能够让它丰盈起来。
我在这个圆形水库前拍了几张照片,等待小科和陪她聊天的“仁爱姐姐”走过来,看着她们在远处挪步。14岁的小科,身材要比同龄的孩子矮小一些,小脑袋总是向右歪着,一双很忧郁很忧郁的大眼睛……这小小的身影,似乎命运给了她太多难以承受的重负。终于走近时,我不由得走过去抚摸孩子的肩和背,给她鼓励:“科科真可爱!”
同行的仁爱志愿者和小科的婶子在小科自家的院子里聊了一会儿,这里好久没有人居住,从里到外的破败和零乱让人看了心酸。小科只是在院落的一角站了一下就离开了。后来听仁爱姐姐说,孩子不愿意回到这里来,她觉得很害怕。8年前父亲走后,小科成为失去双亲的真正的孤儿,她从此离开这个家,被叔叔和婶子接过去抚养。
叔叔和婶子为小科准备的卧室还算不错,很宽敞而且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但是因为没有暖气,在2月份这样的季节,还是有些冷。
小科爱学习,成绩也好。她跟“仁爱姐姐”说,她的英语老师很慈祥,她很喜欢学英语;还说,仁爱姐姐也很慈祥。尽管是这样慈祥的仁爱姐姐来看她,跟她聊天交朋友,可小科依然不时地回头看,似乎周围有什么东西让她分心或害怕。
这样一个忧郁而沉默的孩子,面对我们时,更多时候是欲言又止,那双大眼睛静静地回应我们的问候,然后羞涩地按照仁爱姐姐提示的方式贴窗花、挂灯笼。
不知道火红火红的窗花和灯笼,还有代表爱与鼓励的蓝丝带能不能驱走孩子内心的孤苦和忧伤?分别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抱她。我看到,小科也用力张开双臂迎上来。这孩子,她的沉默不是在拒绝,而是在等待。
仁爱姐姐在返回的路上还在为小科担忧,她决定给小科写信,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长期关注她的心灵成长。
你是最棒的!
与小科有些相似的是,住在易县塘湖镇的娇娇家也有一处不堪回首的破旧的老屋,村支书直接把我们带到这里来。走到正屋,我们发现地上堆满了柴禾,炕上只有一张破席子,落满了厚厚的尘土。就在我们怀疑这里可能没人居住时,娇娇满脸是泪地告诉我们,她平时都不在这,也不愿意回来。
随即,我们被娇娇带到她的二伯父家。娇娇的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自从去年11月父亲去世以来,娇娇和她18岁的哥哥再也不愿意回到令他们伤心的老屋。哥哥在外地打工,上了中学的娇娇周末回来,就住在二伯父家。如果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她会回到离学校较近的姑妈家过周末。
孩子失去父母,周围的亲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依靠。娇娇说,二伯母不在了,二伯父的两个孩子也常年不在家。2009年春节,兄妹两和同样孤苦的二伯父一起度过。
娇娇是个很容易沟通的孩子。也许是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孩子还没有从这种脆弱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也可能她原本就不喜欢掩饰自己,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往下滚。特别提到哥哥时,娇娇说最担心的是她哥哥赚不到钱,盖不上房;最希望的,就是哥哥能盖上房。这孩子,心里总装着别人。
“你和老师、同学们相处的怎么样呢?”我们试图找个话题让她快乐起来。
“我们老师挺稀罕我的。爸爸去世以后,我重新回到学校时,老师专门把我叫到他们家,为我做家常菜。我们同学也挺好的,我爸爸去世后,他们都为我捐款了。”提起老师和同学,娇娇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娇娇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前三名。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平时学习时,其他同学会背的,我不会背,可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我的分数就比别人高。他们就说,是我脑子灵光。”
我们被娇娇逗笑了。她也笑了,脸蛋上还挂着泪珠。
“你觉得在你周围,有没有比你更需要帮助的人呢?”我问娇娇。
“有,我们兄弟班的一个女孩子,家里情况也不太好。听同学说,她不能再上学了。有人说她成绩不好,可是我觉得她挺好的。”提起这个同学,娇娇一脸担忧,“现在见不到她了,有人说她已经出去打工了,挺可惜的。”
我们很难想象,和娇娇一样只有15岁的女孩子,被迫弃学,出去打工……
“所以,你还是比她幸运很多,至少可以继续上学。”我们跟他分享蓝丝带的故事,告诉她:“你是最棒的!”同时,希望她把这份爱与鼓励传递下去,传递给她周围的人。
娇娇送我们离开时,看着村子里的白杨树对我们说:“等天气再暖和些,我们这里可美了!山上山下的树木都绿绿的……”
“你喜欢吗?”
“喜欢!”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欢喜的光芒。
当我们告诉她,下午我们还要到另外一个镇子去看望一位和她情况类似的同学时,娇娇叮嘱我:“那你一定转告我想对她说的话,告诉她,她是最棒的!”
多可爱的孩子!我再次紧紧拥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