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在这里,你可以痛快的哭,大声的笑,没有人嘲笑你的懦弱,没有人嫉妒你的得意,你只管放下一切,回归最本真的自己;
仁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团队,在这里,你成长的不只是能力和经验,而是心量和格局;
亲爱的家人们,亲爱的队友们,就让我们手挽着手,一起走在善念铺就的菩提路上,福慧增长!

对于加入仁爱的新志愿者来说,最初参与助学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志愿者是为了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生活中能去感受另外的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有的志愿者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从中有所感悟,在给孩子做榜样的同时让孩子能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有的志愿者为了把自己的母爱父爱也分一些给需要帮助的孩子;有的志愿者是看到或者也曾得到仁爱大家庭那份温暖的爱,于是也想把自己的真诚和仁爱奉献给他人……
无论初衷如何,大家都因助学的机缘走到了一起,老志愿者欣喜地接纳着每一位新人,就好像迎接回家的孩子;新志愿者带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有点好奇、有点期待、有点不知所措,慢慢尝试着去感受、去融入这个原本陌生的家庭。就这样,仁爱从一个小家变成了一个动辄就上百人统一行动的大家庭,这里有新志愿者的激情澎湃和热情奉献,也有老志愿者的经验传承和坚持不懈。
我想说,仁爱助学真的很棒,就此次高阳、清苑两地的走访而言,志愿者已经成倍的增长,并且团队越来越稳定,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新志愿者能成为我们大家庭的成员,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亲人般的关怀和守护。
郭老师:做一个有力量的人
这个标题是从一名新志愿者的感受而来。我们很多的新志愿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有老师、学生、老板、职员,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是专门做慈善的社会爱心人士,在生活中,这些人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爸爸、妈妈或是叔叔、阿姨,但无论你来自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有能力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关爱的孩子们。

郭老师是一名语文老师,第一次参加助学走访。虽然之前参加过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可真正走进受助孩子婷婷(化名)家里时,郭老师还是不免紧张,满满的心疼却不知该如何表达。但老师毕竟是老师,强迫自己镇定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和孩子沟通的契入点,在聊天中得知婷婷语文成绩不好,作为语文老师的她马上给孩子讲起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表示有任何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随时给婷婷提供帮助。最初的尴尬和隔阂就在一堂家访式的辅导课中愉快的结束了。
晚上郭老师刚刚回到住处,便收到了婷婷的短信,她说自己很喜欢志愿者老师,希望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短短的两句话让郭老师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责任,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有力量去帮助别人的人,而且要努力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有更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让自己的肩膀随时能给孩子依靠。
所以,无论何种职业,何种社会角色,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个有力量的人,我们志愿者可以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帮助孩子们,即使我们没有专长,只要有一颗温暖的心,这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极其稀缺的力量!

新人孟建: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新人孟健在组里非常不善于表达,在出发的路上跟隐形人一样一言不发,大家都忐忑第一次走访的他能否和孩子打成一片。到了受助孩子小华(化名)的家里,志愿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不亲眼所见,你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家徒四壁。小华的生活环境异常艰难,不大的房子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床上杂乱地堆着破烂的被子衣服,唯一算得上是电器的收音机也是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小华的妈妈有智力障碍,但是人与人之间就是有一种感觉。妈妈第一次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时一直在哈哈大笑,虽然她人不能清楚表达,却能感受到妈妈是善意的笑,是开心的笑。小华的爸爸已经67岁,每天以修补鞋子为生,修一双鞋能赚到一两块钱,当我问到家庭年收入时,爸爸说:“我们一天挣十块是十块,挣八块是八块,哪里算过什么年收入!”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不禁感伤孩子的将来能是怎样?这时,突然一直沉默的孟健从袋子里拿出了早已经给孩子准备好的字帖和笔,当时就跟孩子互动起来。字帖里全部都是名人的激励语,孟健带着孩子一起读。孩子生活环境闭塞,平时少有娱乐活动,孟健希望孩子用练字的方式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励自己。原来这个不爱说话的大小伙子这么细心,这么有感染力。一大一小的读书声铿锵有力,听在大家的耳朵里,无比坚定温馨。后来,孟健说他一开始只是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通过去看这些孩子,他希望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有力量的人,让自己能强大起来,更有力量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小丸子:再脏的厕所也能去,孩子可以,我就可以!
孟健打开了僵局,同行的志愿者迅速平复心情,找到自己的角色。志愿者姚哥跟小华爸爸攀谈起来,另外三名年轻志愿者和小华互动。首先,我们分工有序,再者,大家都在入户的时候把自己调整到轻松的状态,最关键的是,我们一直都强调,我们不是去看人家有多么悲惨,不是去施舍什么,我们是仁爱的大朋友,是去了解情况,从而能让孩子们得到最恰当的关怀和帮助。
这里面有三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平等心”。我们有没有用平等心去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人相处。在去小华家走访时,我突然想去洗手间,我知道在这家解决肯定又脏又臭。但我问自己:我为什么来?我来干什么?我就一定要享受更高级的卫生间吗?我和孩子的地位有什么不同吗?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里迅速闪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非常自然地和小华说:“走,带丸子姐去厕所。”我的自然和不在意让小华也无比轻松,没有丝毫的难为情,带着我就走。一路上,她时不时用手扯扯路边的杂草,我想或许这就是她平日的“娱乐活动”吧。等“跋山涉水”的到了厕所,我还是被吓到了,这真的是我30年来见过的最恶心的地方,臭虫满天飞,地面惨不忍睹,但我还是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个坚强的孩子活了十几年,同样是人,我为什么不可以?!
回来的时候,我问小华放假做什么,小华说会帮姐姐去干活儿。姐姐嫁去了别的村子,是个清洁工。小华的爸爸风趣地介绍说自己的大女儿是个理发师,地球的理发师。看得出,这一家子虽然穷,但志气未丢。
小华成绩很好,是个漂亮姑娘,拿着孟健给的字帖很开心地读出上面的名人名言,显得很开朗。但我们相信这仅仅是表面,孩子心灵上的更多问题,依然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怀,才能走近、了解。其实,对于我们的首次走访,小华的爸爸起初很不信任,对仁爱和我们的慈善动机有很多疑问,走访前甚至连我们的电话都不愿意接。但志愿者的真诚打动了老人,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小华爸爸送到门口叮嘱大家说:“常来啊!”一句话,让志愿者湿了眼眶。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走访时积累下来的成果,虽然小华爸爸还没有完全接受我们,但这句话至少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真正帮助到小华,小华爸爸也会真正信赖我们。


爱不需要语言
新加入仁爱队伍的还有清苑当地志愿者,原本想着当地人沟通会更方便一些,可有意思的是,我们走访的偏偏是一个聋哑家庭,也许这就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安排,因为志愿者发现,其实爱不需要语言,当我们站在他们面前唱起仁爱手语歌的时候,所有的关爱都随着手语的每一个动作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也仅仅是表达的一种形式,而爱是用心的关怀,用心的呵护,用心的奉献,只要有这颗心,形式真的不重要。在仁爱大家庭里,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福利,人人皆可享受到这个福利,这个福利也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持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坚持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至于无论是志愿者,还是那些持续得到我们关爱的孩子,大家都在成长,而且成长得非常快。这种成长能直接改变人的一生,我们的和孩子的。
我也是一名老志愿者,走访结束回到住处,我与清苑高阳走访的总负责人王队长聊了很久很久。我说我们走访的人里面有的孩子家庭是真的很贫困,有的好像又不是想象中那么贫困,为什么仁爱团队不能专门指派一个小组去大山里寻找贫困儿童,让我们去关爱他们?王队长的回答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大山里确实能找到很多非常穷的家庭,但我们仁爱要做的不是说能在物质上给家庭和孩子多大的帮助,因为穷人太多了,需要帮助的方面也太多了,从物质上来讲是给予不尽的,这改变不了根本问题。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精神上持续地给孩子们关爱,让他们能自强不息,能自己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
做为一名老志愿者听到这里,突然醒悟。走过的这么多的家庭,哪个孩子没有故事?哪家的情况不会给孩子的心灵乃至一生造成重大影响?我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因为我们志愿者长期持续的关爱而发生的改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暂时的物质帮助改变不了那么多穷困孩子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我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还有很多亲人在关注着他们,给他们鼓励和支持!

持续关爱,让爱传递
志愿者弘惠老师就是持续关爱的典范,这么多次的助学中,次次能见到她的身影,每次见到她,她总是能给我一个非常柔和温暖的拥抱,让我感觉到她像我最亲的外婆,她一直把这种能量传递给孩子。这次见到弘惠老师,我说“您成长太大了。起初见到您的时候,我感觉您特别慈祥,非常柔软,就像我这一辈子最爱的外婆一样,但是仅此而已。现在我觉得您是那么了不起,在与孩子相处时还有那么多好的想法和技巧!”
弘惠老师对走访的孩子都特别有责任心和耐心,因为个人原因,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无法保证每次的活动都去参加,而且迫于生活压力,我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走访之外的平时生活中去更多地关爱这些孩子,但是弘惠老师真真实实的把这种关怀延伸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她做到了。
小凤(化名)父母双亡,从小由姑姑带大,不幸的是姑姑的爱人因为车祸也离开了人世,姑姑的精神一度崩溃。除了小凤自己,姑姑还有两个孩子,迫于生活经济的压力,姑姑只能带着三个孩子改嫁。
起初见到小凤,她是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孩子,对于陌生人非常抵触,问她任何问题,她只简单的回答“嗯”“啊”,特别不好沟通,而且我们侧面了解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弘惠老师知道这个孩子或许从小心灵受到了极大打击,再加上生活中缺乏亲人的关爱,所以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绝对是个未知数。鉴于此,弘惠老师积极联系北京的百年职校,把招生简章给孩子发过来,并且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和小凤做沟通。一开始,这些努力的成效非常小,小凤似乎并不愿意接受大家,还是显得腼腆内向不爱说话,去职校的事情也没有回应。就在我们都灰心丧气,准备放弃的时候,弘惠老师坚持鼓励大家,我们只能尝试更多的方法去跟孩子接触,很多事情急不来。或许是我们的真诚和坚持打动了小姑娘,终于有一天,小凤主动给弘惠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表示愿意去百年职校参加入学考试。

姑姑带着小凤来到北京参加考试的时候,弘惠老师正在爱心粥站奉粥,电话那头的小凤很沮丧,自己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这次考试不是很理想,担心自己考不上。弘惠老师立刻从爱心粥站赶去了百年职校,当小凤见到弘惠老师时,一下扑到她的怀里哭了起来,“当时感觉孩子特别无助,见到我就像是有了一种依靠,哇哇大哭”。接下来,弘惠老师就像孩子的亲妈妈一样去找学校,把孩子的情况跟学校反复说明,请求学校面试这个孩子,学校被这位仁爱基金会的志愿者感动了,最终孩子得到了入学的机会,去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或许将来,小凤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的一技之长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好好报答姑姑。
弘惠老师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关心小凤,争取让更多人跟小凤沟通,可是孩子似乎还是只对弘惠老师更加依赖,弘惠老师说:“不能着急,只能一点一点去让她融化,我想等小凤来北京以后就带她参加爱心奉粥,放假了也跟我们一起参加仁爱助学,一方面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解决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不那么闭塞,另一方面也让她能感受爱,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小凤对弘惠老师很信任,终于也会主动开口问什么是奉粥?怎么做的?对参加这样的活动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小凤的姑姑也表示“假如孩子长大在社会上赚钱了,把所有的全部献出去,我都绝对支持!”或许这就是持续关爱的结果。仁爱助学不是随意的关心,而是持续关注,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关心,这些孩子都受到过挫折,那些无法忘记的经历让他们成了一座座“小冰山”,我们需要用时间让这一座座小冰山融化。
“持续关怀,让爱传递”是我们每一位志愿者共同的心愿!

从2013年到2015年,我跟随着仁爱助学跨过了三个年头,期间大部分的走访都是围绕着清苑和高阳两个区域展开,看着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看着大家庭的志愿者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看着我们守护的孩子在生活中,在性格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我们的内心无比快乐!小凤(化名)有弘惠老师,小梅(化名)有我,小奥(化名)有豆豆……他们有了我们,可是还有小一小二小三小四,谁来给他们持续关怀呢?期待着更多的大朋友加入仁爱大家庭,加入我们的队伍!
我仁爱,我奉献,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