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灾害救助中心项目举行日常救援技能培训。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此次技能培训内容为心理救援,旨在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心理救援水平,在一线救援时能够对灾区人们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切实帮助灾民(尤其是小孩)治愈重大灾害造成的心灵创伤。


随着一段《鲁甸救援》视频的暖场,心理老师刘老师正式开始了今天的心理课程培训。说起这位刘老师,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刘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经络催眠师,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名气。更重要的是,刘老师跟随仁爱救援队参加了“仁爱·昭通”救援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了灾区人民,由于贡献突出,刘老师很快就从普通的志愿者晋升为一名光荣的仁爱救援队队员,代号“心灵”,与仁爱救援队缘分深厚。


在培训的开始,针对大家都是心理知识“零基础”的境况,刘老师先从“什么是心理”切入,普及了一下心理基本常识,内容深入浅出,轻重分明,有的放矢,果然是经验丰富。我们这些“门外汉”也快速恶补了一下基础概念!

 

在分析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中,刘老师分析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列举了灾民在创伤时间发生后的五个阶段,否认期、自怜期、羔羊期、救助期、创伤期,详细地解释了每个时期灾民的心理特征,让我们对整个灾民心理变化有了整体的认识。

 

在面对灾区人民展开心理救援时,刘老师强调细节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怎么陪”、“怎么听”、“怎么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各种注意事项,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情景训练过程中,志愿者们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模拟训练,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角色进行反复练习,刘老师现场对每个演练者一一进行点评,目的在于让大家能够体会那种感觉。让我们大开眼界!

 

经过上午深入浅出的理论学习,下午就开始了大量的实际演练操作。的确如此,救援光说理论没有什么大用处,一定要自己体验了才会印象深刻,才能运用好所学知识,对灾区人民进行援助。

 

首先是轻柔体操。大家围成一个圈,通过一个一个简单的动作模仿,让大家放松身心,减轻紧张气氛。看着简单的动作练习,其实背后蕴含着很深刻的原理,破冰、转移注意力、抒发内心世界,在灾区是非常实用有效的。仁爱救援队队长李韵峰表示,在一线灾区进行心理救援过程,这些破冰游戏是非常必要、实用的。


刘老师根据我们在灾区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着重训练志愿者们的团体心理援助技能,通过一个个小游戏、肢体训练提高我们个人、团体的体验性,从而提升团队救援技能。


紧接着,刘老师传授了我们身体接触的游戏,通过身体接触强化彼此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沟通。这个较轻柔体操又进了一步,由浅入深,通过互相之间的肢体接触,慢慢打开心扉,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更厉害的在后面!“让子弹飞”游戏,先是闭眼、搭肩、指挥、手势,较之前的游戏难度上升了很大的台阶,也大大提高了技能性、乐趣性、内涵性,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配合、沟通中才会增强,内心得到抒发,也达到了心理救援的目的。

······

短暂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又长了一门“本事”,不虚此行。最后,刘老师让我们体验了一把真正的催眠术,让我们深感催眠的魅力,回味无穷,也为今天的心理培训画上了句号。

 

在灾难发生后,内心上的创伤往往比物理的创伤更加严重,很多机构就一直在呼吁重视灾后心理援助,拯救那颗“脆弱的心”。作为仁爱救援的“三大”特色之一,灾后心理辅导一直都是仁爱救援队在灾区开展的独特项目,自2007年开始救灾以来,在灾区对灾民、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效果显著,获得了当地政府、灾区人民的高度认可。这一群“可爱的人”,希冀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他们能够将自己提升自己的救援技能,灾难发生时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将仁爱之光播撒在灾区人民手中。


在“心有千千结”游戏中,相互之间手拉手围成一圈,打乱顺序后,寻找那个牵你的左手、右手的他。最后往往是错综复杂、手与手纵横交错,培训就是在欢乐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