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粥过程中,在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很重要……

“喝粥喽!免费的爱心粥喽!”

2月26日清晨,在北京宣武区42路公交车站边上,身穿黄马甲的仁爱义工如同往日一样,有人将热腾腾的爱心粥一碗一碗地盛好;有人将盛好的粥传送到恰当的位置;还有人负责发勺、发糖;吆喝大家喝粥的义工,还要负责维持秩序,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让更多赶路上班的人和社区居民顺利喝上一碗热粥。不一会儿功夫,两桶热粥全部奉完。

与往日稍有不同的是,今天奉粥过程中,出了一点小事故:一碗粥被洒了;发现一个新问题:当有人拿着两三个饭盒或者大盆来时,一位仁爱义工快人快语、直言相告:“下次不许带那么多盆,谁要喝叫他自己来。”“不管多大的盆,只给两勺。”

收工之后,仁爱心栈负责人陈慧老师召集大家开会,就奉粥中出现的几个意外情况进行交流和探讨。
反思奉粥流程

第一个议题是关于一碗粥被洒的事情。义工甲陈述当时的情况,因为公交车站的人员临时安排,让仁爱奉粥点挪了位置,匆忙中选择的地点紧邻自行车存放点,进出、往来的人比较多,还没等仁爱义工安排好顾客排队的方案和发粥的方向时,喝粥的顾客已经迫不及待地涌上来。这碗粥,就是一位顾客站在较远的位置伸手来够的时候,不小心被洒了。

陈老师说,大家现在讨论这碗粥被洒的事情,不是为了追究责任,是谁洒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从这个小事故中反思,是不是我们奉粥的流程还需要优化。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两桶粥同时奉,必需有7名义工同时上岗:两名发碗和传粥,两名盛粥,一名发勺,一名发糖,一名维持秩序。
奉粥的宗旨是什么

关于有人拿着两三个饭盒或者大盆来盛粥时,仁爱义工的直言相告是否恰当,是今天的讨论重点。陈老师请在场的每个人都发表意见,面对拿着两三个饭盒和大盆来的顾客,我们该如何做?

“他拿两个饭盒来,我就给他一个里面打一勺。”快人快语的义工乙直言。

“那要是他拿三个呢?”陈老师微笑着问。

“他拿三个来,我就给他打三勺,一个里面一勺。那要不怎么办呢?要么,就明确地告诉他,下次来的时候不能拿这么多。一个人只给两勺,限量……哦,不是说限量啊,就是说……”

还在坚持的义工乙被义工丙的话打断:“他要是特殊情况,他拿三个饭盒就给他打吧。当然,也要看他是为了什么,如果就是为了吃这个粥,靠吃这个的话,还是要控制的。”

“我也是这样想的,应该给他讲清楚,我们奉粥是为了给上班来不及做早饭的人提供方便的。如果社区里一家五六口人都来这里打,那我们就服务不过来了。”义工丁的意思是要给大家做好解释工作,下不为例。其它义工也赞同这样的做法。

“大家认为我们是给上班族做粥,居民们呢,能在家里自己做的,我们就不给他提供,是吗?请大家再想想,我们奉粥的宗旨是什么?”陈老师听完大家的意见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奉献爱心。”

“还有便民吧。我们的宗旨是便民和奉献爱心吧。那这样,我们的爱心怎么奉献?”陈老师始终微笑着。

“那这样说就不对了。”一位义工似乎很快明白过来。

 但义工乙还是有点不服气:“那就是要多少给他多少,他拿十个盆来也给他吗?”

 义工丁认为这样无限制便民也不妥,都那样的话,粥一下子就完了,有人还喝不上呢。

 陈老师提醒大家:“我们在奉粥的过程中,在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很重要……”

“对!我们就是要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慈悲,去爱所有的人。但是,我现在还做不到,我还处于初级阶段。我看他拿三个盆,就直接告诉他下次只许拿一个。”义工乙说。

接下来,陈老师很有耐心地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小故事,大启发

地处北京海淀区凤凰岭旅游景区的龙泉寺,几年前刚对外开放的时候,不仅给居士和信众提供免费的饮食,还为往来的游客提供同样的方便和服务。可是有些游客在用完免费的饮食之后,坐在那里久久不走开,以至于影响到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居士们正常的休息和学习时间。当被告知可以离开时,游客还理直气壮地说:“还没上水果呢!”

这个事情被居士负责人反映到寺院法师那里,居士们请示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游客,因为他们想有更充裕的时间来修学。但是负责人迟迟没得到明确的回应,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于是再去请教法师。法师说:“不是早就解决了吗?怎么还问这个事呢?”

这位居士负责人还是有些疑惑。几经努力,最后终于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当这个事情反映到寺院方丈那里的时候,学诚大和尚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听到的人顿时有所觉悟。

“大家猜测一下,这位大和尚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呢?”陈老师问。

可是没人能猜出来。询问了一圈没有结果,陈老师只好公布答案,大和尚就说了一句话:“众生太苦了!”

“为什么说众生太苦了呢?一方面,来寺院吃饭的游客当中,有些可能是抱着试探的心里,想看你们这里是不是真的免费;还有一些,比如说,要水果的这几位,他或许还怀着一种想让别人伺候他的心,这很显然是贪心,内心多苦啊。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做饭的居士们,已经费了力气,把该做的都做了,该给的也都给了,却以这样的烦恼心而不是欢喜心去对待别人,一样也是苦的。”陈老师解释,“这位大和尚是透过慈悲心去感受和体谅众生的心,然后才去抉择该怎么做。”

听了这个故事,有人分享,当他看到别人拿着那么多盆来的时候,心里马上就想到别人贪心,没有把别人当作是与自己共生的整体。而事实上,正如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所言,当你看到别人有贪心时,说明你自己的内心也有相应的贪,否则你不认识那样就是贪。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些现象时,应该更多地怀有一颗宽容心和怜悯心。

奉粥修心,孝是根本

看着大家领会了故事中的智慧,陈老师继续分享道:“以前,我有个机会给很多人安排住宿,有人就是不听话,但我又不能得罪人。我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呢?我就在想,如果她是我的妈妈,我会怎么办?”

“是啊,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还能有什么问题呢?”大家又学到一个可实际操作的好方法。

刚才一直坚持己见的义工乙也被唤醒,当场表达她的感动和惭愧之情:“这位大和尚的故事我以前似乎听到过,但是直到今天才有这么深刻的体会。要做到真正的慈悲、真正的爱人很不容易。仁爱基金会正是给我们提供成长机会的平台。我决定以后每周都来参加奉粥。”义工乙泪流满面,大家以掌声鼓励她的成长。

“我们每天早晨读诵的《大学》中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慈,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想让周围有人来维护你,为你做事,必须要有一颗慈悲心,否则你没有吸引力,只会成为孤家寡人。那么本是什么呢?本在孝。”陈老师继续分享,“在仁爱心栈每天早晨奉粥,这里来这么多老人喝粥,我们会不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尽孝呢?”

在场义工无不为陈老师的善巧引导而折服,纷纷表示,今天收获很大。大家非常认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爱人的人,必需从尽孝做起。义工乙说:“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以后我就从奉粥尽孝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