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有钱的人也会成为志愿者?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丁元竹:这又得回到志愿者的动机问题上来。有人曾提出一个观点:志愿者不是穷人干的事。我个人以为做志愿者不在于经济条件的好坏,当然,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经济条件做基础的,比如要想去可可西里,没钱肯定去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经济条件到了一定程度,同时有一种要帮助别人的理念,他会去做志愿者。
但并不是说非得有钱的人才做志愿者。比如在大连,下岗职工做志愿者的特别多。问起他们的动机,他们说在家呆着也是呆着,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即便没有收入,最起码能大家聊聊天,挺开心的。
我认为做志愿者是利他精神与利已精神的结合。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一旦失业后就失掉了生产关系,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社会关系,下岗职工可以通过做志愿者来维系他的社会关系。在河北承德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下岗职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又重新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通过新的社会关系网又使自己重新融入社会。
问:成为志愿者应具备什么心态?
丁元竹:我认为要做好不为报酬去奉献自己时间和精力的准备。现在社会上对做志愿者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到赴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做调研,有志愿者抱怨说工资太少,认为“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国家派我们来做志愿者”。我告诉他们,作为志愿者,前提是要贡献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这种准备,那就不要报名,至于每月拿到的那部分被他称作“工资”的钱是国家给的是基本生活补贴,志愿者是不为报酬的,但不等于没有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