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来自仁爱郑州心栈前栈长郭娟娟的亲历,我们欢迎所有仁爱慈善的志愿者特别是身处灾区的志愿者们踊跃来稿!图片综合仁爱志愿者拍摄。 

上图:仁爱慈善河南文心心栈

7月20日8时-7月21日6时,一场罕见的强降雨,给郑州带来了一场大灾难。在灾难面前,我看到了众多市民的痛苦、焦虑和无助,但我看到更多的,是闪闪发光的爱心。


7月20日,虽然大雨倾盆,可大多数人还是冒雨上班。我在单位一边办公,一边随时留意着家里小区的微信群。下午两点多,一位邻居在群里说,雨水开始倒灌,已经淹没了单元门的门槛,呼吁大家下楼堵水。我当时也挺着急的,奈何分身乏术,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他们。


忽然有人说,二单元地下室的水位已经一人高,快要没脖儿了,而一位大姐被困其中,门窗都打不开!虽然已经打电话求救,但是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险情,救援人员一时半会也赶不到。如果雨水继续倒灌,那位邻居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时,我看到有邻居提议组织大家自救,立刻得到很多人的积极响应:有身强力壮的主动表示负责背人,有经验丰富的去查看窗户准备营救,有人回家找工具,有人给被困人员准备干净衣物,还有人主动提出让被救人员去自己家中休息……


邻居们齐心协力,历经两个小时的努力,终于用铁棍、撬杠等工具打开了被水紧紧压住的窗户,成功地救出了受困者!!

第二天早上,地面上的水暂时退去,但雨还一直下个不停。邻居们自发地组成救援队,清理积水和淤堵的垃圾。因为是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虽然积极救助,但是毕竟无法顾及所有的居民社区。对此大家纷纷表示,不能给国家添麻烦,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有人提议外出采购水泵、水管等设备,开展自救。于是,有人冒雨去买设备,有人拿出电源线,有人跑前跑后找工具,还有几个男士去架设线路,接通电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地下室的水开始减少。晚上九点多,几位邻居前来“换班”,让忙了一天的人回去好好休息,由他们值夜班看着机器。


22日早上八点多,抽水后地下室里的水位已经很低,不能再用水泵了,于是准备采取人工方式,用桶拎水,倒到排水沟中。这次,平时都不认识、不说话的邻居全都出来了,也都认识了。有的说“我家有水,谁家没水去我家拿”;有人去给大家买了几箱瓶装水;还有的邻居拿出烟让大家抽。四楼的一个帅小伙,平时都没怎么和邻居说过话,也是一直埋头干活,朋友给送来早餐,他赶紧分给大家。


十点多的时候,干活的几个人已经明显累得干不动了。这时,我想起来六楼租住着几个年轻小伙,就去叫他们。开门的小伙子一听,二话没说,就去叫其他人。五个小伙子来了,有了这批年轻的生力军,我们舀水都供不上他们提水的速度了。到中午,地下室的水基本清完了。


三楼一位邻居感慨地说“几个小伙子真不错,一叫就来,还任劳任怨。”我说:“其实人人内心都有光明和善良,就是缺乏一个点燃的时机。


暴雨导致小区停电,由于没电,好多人没法用手机。小区门外的张仲景大药房,专门扯出好几个插座让大家充电,上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几十个手机和充电宝。23日下午,我看到一队服装整齐、步履矫健的电力工人小队向配电房走来,就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对方回答:“我们是上海电网过来支援的”。听到这句话,心里特别温暖。


我一直在忙着本单元地下室的排水,而自己家的地下室在另一个楼。我心想:反正都已经进水了,太累了,先不管了。结果,23日晚上去看时,邻居已经把里面的水全部给排出来了,还把完好的东西架高,不能用的也都清理掉了,屋里显得非常干净清爽。这位叔叔六七十岁了,我表达感谢时,他说“我知道你在忙,就帮你弄弄。”


我不由想起那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4日上班途中,看到卫生路黄河路口的申夫子鸡蛋灌饼,给所有需要的人免费发放一个鸡蛋饼,非常感动。日照启辰机械厂捐赠了一集装箱的瓶装水和方便面,很多志愿者过来帮忙装卸,我看到旁边有路人,就说:来帮帮忙吧!人们都是二话不说就加入了搬运队伍。附近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也过来出一份力,一箱水搬起来就走。看到那么多陌生可爱的面孔,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我最想感谢的是王俊,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她曾是仁爱心栈第五任栈长,小宝宝刚满月;看到我朋友圈说家里没电,她就找了几个充电宝,连夜充好电,带着午餐从几公里外给我送过来;又把我女儿接到她家,洗完澡再给我送回来。她一脸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我感动得啥话都说不出来了,非常惭愧平时我对她关心太少。

上图:仁爱慈善河南文心心栈

这次大灾,我虽然没有经历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没有亲眼看到那些舍生忘死的无名英雄;可是,身边这一个个可爱的身影,却是那么亲切,那么伟岸,让我感动莫名。


于是,我用笔端记录下这份美好,并愿意把这份光和热传递下去,照亮和温暖更多的心灵。

来自一线的救援实况,我们将持续关注,及时报道。

河南加油!


风雨面前一起扛!


郑州心栈前栈长 郭娟娟| 口述
 辛开愚| 撰稿
Vanessa Yang | 编辑

千里芳草 | 校对

杨波 | 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