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栈持续承担两年后,王万宝深深认同仁爱的慈善理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他广泛地参加仁爱慈善的各种活动:去救援、做环保、千家爱、“衣”+“衣”……他还积极参与献血,截止202135日,他累计献血25次,全血献血量达5600ml

慈善已经成了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35日献完血,36日上午8-11点,他去海淀医院做导医志愿者,下午去衣+衣小院,帮着装了200包衣服发往新疆;3月7日,他又去爬山捡垃圾。

“我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反应,的确有很多人献血以后害怕,然后身体上有反应,大家要根据自己情况,献血后该休息还要休息,我仅代表我自己,嘻嘻。近半年了,我献血后基本没啥反应,可能习惯了,当它(献血)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习惯就成自然了。我6、7号去做善行,心里可愉悦了,你看我这两天太充实了,那种心情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爽朗的笑声里,是掩藏不住的欢喜与满足。


当一个人把帮助他人、公益善行看成和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时,他对外境、对他人就不再有任何要求,不需要被称赞,不需要被认可,只因为自己喜欢这样充实、欢喜地活着!

以前,宝哥不是这样看待生活的。

夫妻间的那点事
加入仁爱前,宝哥每天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着,按部就班地上班、参加老乡聚会、去广场跳跳舞,可不知道为什么,心头压力挺大,每天总幻想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事情发生了该怎么呢?“会想一些生老病死的事,特害怕,不敢直面,有种杞人忧天的感觉。”

走进仁爱,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了很多,被拒绝、被感谢都是家常便饭,可是不管在哪个项目里,不变的是团队的温暖和关怀,而志愿者之间的分享和学习,也让他把心慢慢打开。

他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身边的人有什么需要?自己在团队里可以主动做些什么?想别人想得多了,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渐渐消失了。他意识到,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要去胡乱猜想,关注当下,珍惜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天过好,这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宝哥和妻子常年两地分居,但这丝毫不妨碍夫妻俩隔空“掐架”,“我俩都是急脾气,以前遇到事情经常PK,一定要分出个你对我错,有时候一件小事能争吵半天,手机都PK没电了,还得插充电器继续PK。”说起当年的事,宝哥也有些不好意思。

如今,他跟妻子有两年多没有吵过架了,“在仁爱里学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以前不太理解这些 ,有不好情绪就找家人发泄,在外面伪装得阳光灿烂的,面对自己的家人就是另一副嘴脸,挺可恶,对吧?你说多无知呀!对外人都能态度那么好,对家人你更应该好,是不是?”

现在,夫妻俩意见不一致时,宝哥会在心里想,“其实我们家挺好的,我家啥事都是我做主,妻子拿我当偶像,我挺幸福挺知足的。但是夫妻之间生点闲气,心情不好都很正常,发泄只能让问题更糟,夫妻感情是需要维护的,不能老让人家迁就自己!”

觉察到俩人有火药味儿时,宝哥就跟妻子说:“今天我心情不好,咱俩先别聊了,再聊我就要爆炸。”保持这样一份觉知,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夫妻间的争吵少了许多。


儿子的学业和工作

儿子三岁时,宝哥到了北京,15年间,他每年也回不了几趟家。孩子和他没什么感情,用宝哥自己的话说,“我就跟顾客似的”。他曾经在心里想,“如果孩子能在我跟前上学该多好啊!让我也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可是这个想法有点异想天开,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初中毕业后连高中也没考上,在家里闲着。宝哥和妻子也发愁,这孩子将来干点啥呢?

有一天,宝哥和同事无意间聊起孩子,同事说:“你可以让他上技校,咱们同事上技校出来后都来这里上班,技校挺好的。”

宝哥眼前一亮,他开始张罗儿子来北京上学的事,一切就像他当初“幻想”的那样,儿子来北京读了技校,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去宝哥的单位做兼职,这样既积累了社会经验,父子俩也可以多一些时间相处。

虽然以前感情不深厚,但来北京后,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儿子也深受触动,有时间他就跟爸爸一起去参加善行,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爸爸那些年不能陪伴自己。


虽然儿子读的不是高大上的学校,但宝哥很满足,“儿子大了,不用我照顾他,现在都是他照顾我。这个学校念完了还包分配工作,学校一年学费3000多,我们农村户口学校还给免了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好事儿都让我们赶上了,我梦想成真了。”

宝哥说,他现在特别迷恋善行和信仰,“积德行善真的能改命啊!不是因为神灵庇佑,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变了,当我向外发出善念、做出善行时,快乐的是我自己啊!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你说,好人有没有好报呢 ?”


王万宝︱口述

山泉︱撰稿

千里芳草︱校对

王娟︱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