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宽城助学走访就要开始了,队长张冬岭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志愿者招募、往返走访车辆协调、后勤物资准备、走访安全保证、和当地政府对接……

尽管问题重重,挑战不断,走访前要经常熬夜处理各种事情,但他依然享受其中。

因为他觉得:

通过助学,改变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自己。

仁爱助学简介

仁爱助学的资助对象以孤儿和类孤儿为主,即父母双亡或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因再婚或重大疾病,导致实际上无人履行抚养义务的在校学生。因为从小遭遇家庭变故,很多孩子早早关闭了心门。

“资助为起点,关爱为重点。”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不仅需要志愿者们的爱心和耐心,更需要志愿者长期的陪伴以及持续的关怀。

一张照片,改变了这次走访

张冬岭首次参加仁爱助学,是2017年,去枣强县。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四年级的明明(化名)。明明的父亲病逝,母亲无法承受丧夫之痛和照顾全家的重担,带着小女儿悄悄离开了家,从此下落不明,留下明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未曾想到不幸再次降临,不久后,奶奶也因病撒手人寰,明明只好和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初次参加助学活动,张冬岭内心还没有准备好。他有一种观念:“贫穷,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所以,当他走入这个贫困家庭时,他不由自主地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待明明和爷爷。虽然很想“帮助他们”,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隔阻了对孩子真心的关爱。当第一次走访就快要在这种气氛中结束时,一个小小的提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离开前,同组的一位志愿者建议张冬岭和明明拥抱一下。张冬岭把明明高高地抱了起来。这个普通父子间常有的举动,却让明明不知所措。当被抱起来时,他大声喊着“怕,怕……”张冬岭赶紧把孩子放下。

这一幕被同行的志愿者拍了下来。

(张冬岭抱起明明)

当看到这张照片时,张冬岭的心瞬间被击中。因为他发现,孩子脸上的表情不是恐惧,而是幸福。“孩子口里虽然说着怕,但他脸上的笑容却在告诉我,他是多么需要这个拥抱,多么享受这个拥抱。”张冬岭流泪了。他突然懂得了仁爱助学的真意: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

成为大朋友,我还要努力!

第二次走访时,张冬岭看到明明长高了,但性格却比以前略显内向了,还有点微微驼背。回忆起第一次走访的情形,他内心充满了心疼和内疚。这一次,他努力去扮演一个合格的大朋友。

听说明明要去学校辅导班,张冬岭就主动开车送他。然而一路上明明沉默寡言,张冬岭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到一个话题。到了学校,张冬岭目送明明走进教室,特别希望明明能够转过头,跟他挥手告别。可是,他失望了。能让孩子打开心扉,真正感到“仁爱大朋友”的友谊和关怀,张冬岭很自责。

从此,明明成了张冬岭无法割舍的牵挂,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才能带给孩子更多快乐。一次和其他志愿者聊天时,无意中听说孩子们对一些益智类的玩具比较感兴趣,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还能增加志愿者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张冬岭很受启发,回到家就精心挑选了一个拼插类的小礼物,想着下次带给明明。

社会需要我发光,哪怕只有一点点

助学这段经历,对张冬岭的改变很大,他开始从更多角度、更深刻的去思考很多事情。一次单位外出活动,住在同一房间的两个同事因为一点小事,半夜争吵起来,不得不临时调换房间。这么一点小事,怎么会闹到这样的程度?后来张冬岭才知道,原来其中一位同事也是一个“类孤儿”,从小缺爱、缺乏安全感的经历,让她极度敏感、自卑、脆弱,自我保护意识极重,别人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就会让她过度反应。因此,她总是很不开心。

张冬岭一下子想到了仁爱助学的孩子们。如果他们没有人陪伴,长大以后会不会也变成这样呢?如果这位同事从小遇到了仁爱,她现在的生活会不会好一些呢?原来,助学陪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影响!

张冬岭很受触动,爱与责任在他心中不断发酵。他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像明明一样的孩子,想用自己微弱的光芒带给孩子们一丝丝温暖和改变。2018年,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宽城助学队长的重任。更大的承担,更大的成长。张冬岭以前对很多人很多事都看不惯。但是,在担任队长的过程中,他渐渐体会到,想要做一件事、带动一个团队,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有时候已经付出了很多,但还会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以前就只知道挑社会的毛病,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其实我们个人的小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更别说社会这个大家了。”从此,他不再抱怨,不再批判,不再愤世嫉俗。

现在,张冬岭积极而快乐地承担着志愿者的工作。他从中得到了很多,很多。

“每次你想帮助别人的时候,反而得到更多;每次你想感动别人的时候,总是先被感动。” ——仁爱志愿者 张冬岭。

VanessaYang | 撰稿

 傅轶群 淡淡烟 | 编辑

知行合一 | 校对

vivi |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