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启智,做人明理。福建省漈头村书院是一所开启生命智慧的书馆,书院以“仁爱”为本,践行“慈善”。

 

日前,笔者有幸电话采访了张书岩和吴文胜两位院长,两位院长讲述了漈头村书院的缘起。

 

漈头村因一些地方文化在屏南久负盛名,曾享有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的美誉。古厝、古墙、古巷,无不充满着历史的质感……

 

电话里听着院长的讲解,仿佛身临其境,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幽古之喟叹。



 

院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2009年的时候,漈头村还很贫穷,我们收集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刊,或发到孩子手里,或展示在阅报栏中。当地的孩子就靠着吮吸这一点点的给养努力生长。

 

后来交通便利了,通讯发达了,很多人离开了曾经耕种的稻田,离开了小时候嬉戏的乡土,去城镇谋求发展,村里从原来的4000多人锐减到600多人。

 

电话的那端透出一丝无奈,却又带着对初心的坚守。无疑,院长想给这些留下来的老人和懵懂孩子一些寄托,哪怕这只是茶余饭后的调料和日常生活的调味剂。

 

于是,院长组织戏班唱大戏,请志愿者放映仁爱的纪录片,让孩子老人读经看书。

 

总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院长说得历历在目,很是动情。从他欣慰的语气中能想象出当时大家团结一致的情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每个人心里却都铆足劲儿向着光明出发。

 


但是随着近几年网络对全国各地的侵袭,书院鲜有人来了。人手一部手机,世界好像被拓宽了一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路却越来越窄。

 

书院便通过公益活动唤醒大家的参与感,你来我往,情感便出其间。与此同时,书院还以节日为契机,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一方面给留下来的乡人以慰藉,一方面也吸引外出的游子返乡。比如端午节的时候组织“旱龙舟比赛”,谁说龙舟一定要在水里,在陆地上更是妙趣横生。

 

这样别出心裁的活动不胜枚举。

 

书院还邀请当地戏班,孩子们也会有一些表演的节目,大家都参与进来,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的优势,把乡土特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老人孩子在一起打糍粑、磨豆浆、酿米酒,原定半天的活动往往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会延至一天。大家也会把亲手做的食物带回家,这是爱的见证。

 

书院做的很多小游戏小活动都会唤起大家儿时的回忆,比如用胶泥做“姓氏刻章”,全家总动员,刻下自己的姓氏,再拍全家福,每个环节都其乐融融。

 

院长说:“通过这样的活动,家人之间减少了争执,增加了理解。”

 

他们不仅自己做活动,还送到乡镇,让那里的孩子们也来体验;还向高校展示当地的农耕文化,从春耕夏播到秋收冬藏,他们依据当地特色诠释了不一样的书院文化。



 

两位院长都认为,对于创办人、参与者、志愿者来说,要有十足的信心,不管外界环境是否恶劣,我自岿然不动。

 

关于活动理念,不只停留在室内读经画画,还发展室外活动,传播知识和体验生活要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互动中快乐成长。

 

对于漈头村和漈头村书院来说,由于独特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环境,他们在努力帮村民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在陶冶和安护着老人和孩子的心灵,并且吸引着游子的返乡。

 

诚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片故土永远是美好的居所,这里依旧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家园,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