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杰

女,60后,发展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中医哲学与东方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学科部社会工作系心理学教师;16年来,周末及节假日,义务为学生及家长做心理咨询辅导,常年接济校内外困难学生,并赠送文具、书籍、衣服及日用品等;多次被学生评选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2008年11月,加入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现安住仁爱孝德项目。



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16年。一头利落的短发,戴着金丝边眼镜,带笑的眼睛透过明净的玻璃镜片,折射出一片清澈宁静,让人感受到阵阵暖意。
她是鲁杰。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心理学老师。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鲁杰对教师工作,对仁爱基金会的付出正是这句名言的写照,她用自己的热情、守望与坚持证明了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价值。


在16年的教学生涯中,鲁杰总是怀着一颗博爱之心,时刻将学生放于心中,欣赏与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她眼中,所有的学生“天生就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教师的喜好区别对待学生,应当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用相同的尺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鲁杰曾于2013年8月身患重病,在治疗期间依旧克服病痛,坚持为学生授课,感动了很多同学。

正因为这种对孩子、对生活的善意与大爱,或许是因为命运默默地牵引,鲁杰在2008年走进了仁爱慈善基金会。在这个大家庭里,鲁杰用她一如既往的热情、爱心为基金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刚加入基金会不久,鲁杰就跟随志愿者一起去各地走访。从2009年孤儿助学走访开始,河北去了五次,安徽太湖一次,内蒙古赤峰送寒衣一次,同时还参与了倾听热线、救援队、生命关怀等培训活动。

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鲁杰感到从其中生发出的归属感、使命感越来越浓,渐渐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观念、力量都在慢慢地融到了一个更有力量的团队中。到后来就是渐渐地没有自己了,以别人的需要为需要,不管是孤儿的、老人的,还是志愿者的。而且也感觉到很多自身的对立情绪渐渐地消失了。


对此,鲁杰深有感触,原来的自己很勤奋,也很努力地去考试、写文章、备课、讲课,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拖沓懈怠,有上进也有消沉,有平和也有骄傲,特别向往安宁,但内心总有烦恼。总觉得自己很强大要帮助很多人,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心力太弱。而现在,这些对立的心理渐渐消融了,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浑然一体、自由自在。


而这种融合的力量跟能力、才华没有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平和。鲁杰说:“我身边的志愿者,或多或少都有我追求的那种境界,他们并不一定是高官或大学问家,甚至没读过几年书,但非常有修养,很有亲和力,他们做人很成功。所以对于我来说,这八年参加仁爱基金会,真是一个特别修心的过程。”

是的,没错,凡事重在修心。仁爱义工莫不是这样,都是德于心、礼于外,内心非常有德行,以消除自我为目标,而不是说“我很有能力,大家都在关注我”,只有这样,他外在的风貌才会非常谦逊,非常平和、低调,也才会非常厚道和包容。他们会去关心别人,做事情会常去补位。他们会特别上进,而且这种上进是真正的精神上的上进,精神上的上进,让人感觉到充满无限的希望。

鲁杰现在主要在仁爱孝德项目做培训,对孝德志愿者做团队建设和培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成长。2015年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去保定,给老师们进行孝德文化的培训,她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不顾自己身体的病弱,多次进行沟通,练习、调整培训内容,其默默的坚守之举让所有志愿者为之动容。

2017年,是孝德团队建设之年。鲁杰眯着眼睛,望着远方,幸福而坚定地说道,我们要在更多的中小学开展孝亲日记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知恩、报恩、感恩。还要看望更多的孤困老人,还有要在社区,尤其是龙泉寺周边的四个村开展孝德好家庭的评比,希望以此能够弘化一方风气。

此刻不远处,枝头的嫩芽正努力地用坚韧的绿色迎接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