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惦记
——记河北涞源为孤困孤寡老人奉斋活动

文:邓萍



       2016年12月22日,在一个被称为“二诞节”的日子,我们出发去涞源,这是仁爱基金会义工第二次大规模地去往当地,参与为孤困孤寡老人奉斋的公益活动。

       清早5:20,和仁爱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向老师、仁爱衣+衣部长秋云老师、徐杰老师等,还有董师姐、荣师兄等5位基金会常住义工,驱车近300公里,一路前往。

       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当我看到那一幕时,还是惊呆了,幽暗的小屋,推开房屋一股呛人的气味扑鼻而来,一张无助的眼神茫然地望着屋顶。农村人一般都睡火炕,老人卧病在炕的时候没人给点火烧炕,也没人给照料饮食,我们把老人扶起来,送来热饭热菜,老人哭了,这无声的哭泣,令人心痛,这间屋子好久没有人来过了。


       发起为孤困孤寡老人奉斋活动的是涞源当地一个叫爱心互助家园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虎叔。虎叔讲第一次入户给孤寡老人送完米面后,他发现这不是孤寡老人最急需的,孤寡老人能动的时候能照顾自己,最困难的是病了没人照顾,这样即使有米面也吃不了饭。

       于是,虎叔开始张罗送饭,日复一日,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过程中一些公益组织陆续参与进来。仁爱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仁爱志愿者和爱心家园志愿者一道,到涞源城关及附近二十余个村庄,给共145位孤寡孤困老人做饭、送饭。



       奉斋对象主要是六十岁以上、无子女的孤寡孤困老人。每到中午饭点的时候,老人们大多数已早早守候在村头,不能动的就待在家里,望眼欲穿地等着车里的热乎饭菜,这可是他们一天的口粮呀!

       每到一处,看到老人们拎着不锈钢饭盒,在正午的阳光下等候着送饭的车辆,心里觉得暖暖的。



       打开饭盒,把米饭压紧,热热地盛上;再加上西红柿烧茄子、冬瓜豆腐这两道菜,老乡们很满足地拎着饭盒回去了。






       同来的伙伴们有一位上次也来过。她说,和上次来不一样,这次好多老乡看到车来,远远地就开始打招呼了,“阿弥陀佛”有老人用乡音这样跟义工们打着招呼。

       这是对爱心互助家园志愿者的感谢,也是对仁爱志愿者的感谢,因为知道志愿者当中的一些人是佛教徒,老乡们愿意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谢意。


       据仁爱衣+衣部长秋云老师介绍,上次走访后,经和爱心互助家园的负责人虎叔商量,并请益仁爱基金会领导和指导法师,很快就采买了150个不锈钢饭盒、8个不锈钢大桶发到涞源,到今天,这些饭盒已经用了两三次啦。基金会还给爱心家园捐献了米面油。


仁爱捐献的米面油



       “下次饭盒刷干净哦,不刷干净不给盛饭哦”当给老人们盛饭时,一位义工开玩笑道。
       .......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很快我们就要走了,当大家和老人告别时,老人紧紧抓住一位义工的手,又哭了,哭得是那么真切,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渴盼。
    
       走出村子,心情难以言表。     
       有一天,我也会老去……

       午后,当送饭的车启动,从车窗往后望,十几位上了年纪的乡村大爷并排坐在木桩上晒太阳,时间仿佛静止了。

       在一个村子,有志愿者每天辛勤地把饭菜做好,给采买了保温饭盒装上,来回两个多小时跨越乡野来给陌生人送饭,每日不间断——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约定和惦记。

       祝福所有心中有爱的人!






       也让我们一起回顾12月1日
       同样是仁爱志愿者参与的奉斋走访吧

行走的力量
--记民间公益人柳虎先生
文:任蕾


       一辆灰色小汽车在前面狂奔,我们几个人在后面的车上一路狂追。途经的很多路段是颠簸破损的土路,黄尘滚滚。最窄的地方像《地道战》的战壕,两边是土墙砌成的壕沟,壕沟上乱堆着一些干枯的玉米杆儿。

       这不是在搞警匪大战,也不是在拍电影,而是赶去给乡亲们送饭。从前车的速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路已经很熟了,因为这样的路他们天天走,已经走了整整一年,从未间断。也能看出他们很着急。急啥呢?

       因为145位孤寡老人正在等待他们,或者已经守候在村头,或者待在家里,望眼欲穿地等着车里的热乎饭菜——这可是他们一天的口粮!每天往返三个小时,走过二十余个村庄,给145位孤寡老人做饭送饭,这就是民间公益人柳虎和他团队的事业之一。我们仁爱基金会一行九人此次来到河北涞源,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个项目,见识一下传说中柳虎老师。
 
       柳虎老师是北京人,09年初次来到涞源做公益。用柳虎老师的原话说,他很惊讶离北京这么近居然有这样的贫穷的地方,就像电影里看到的贫困,完全不用化妆。

       2010年开始,他想把公益做深入一些,当时没有私家车,来一趟涞源很不方便,他就先坐火车再坐长途。第一次入户给孤寡老人送完米面后,他发现这不是孤寡老人最急需的,孤寡老人能动的时候能照顾自己,粮食不是主要的。孤寡老人最怕的是病了没人照顾。

       农村人一般都睡火炕,老人卧病在炕的时候没人给点火烧炕,也没人给照料饮食,有的死在家里好几天都没人知道。因此,他就想着把集中照料老人作为当务之急。

       当时名单上有12个孤寡老人,是让别人拍照统计,为确定起见,他决定亲自前往核实一下,等他到村后正好名单上的一位老人去世下葬,12位老人变成了11位。

       这件事情刺激了他,于是他下决心别的事情放一放,照料老人的事一定要加紧做。开始想做一个“爱心互助家园”, 把孤寡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吃住,但没有成功,所以一直在探索帮助孤寡老人的方式。


       2013年时,柳虎老师在县城边上找到一个废弃的学校,重整后组建了爱心互助家园,14年初搬进去,收留了几位孤寡老人、一对智障的母女,当时想多收留一些孤寡老人,但很多孤寡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原来住的地方。

       柳虎老师是皈依佛弟子,为推广素食,15年9月1日在县城开了素食馆,免费奉斋,却没人来吃。于是专门针对环卫工人奉斋,环卫工人吃了一阵子也不吃了,觉得总是免费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他就一餐饭收2元,继续为环卫工人奉斋。

       从2015年12月1日起,奉斋发展为向周边的孤寡老人每日送饭,开始是县城周边40多户,后来越来越多,现在有145户。奉斋对象主要是六十岁以上又无子女的孤寡老人,还有一种是自身带病还要抚养智障子女及年长父母的人。日益增长的受斋人数让柳虎老师压力不断增大,目前能承受的奉送人数已经饱和。

       租的四合院内有口炒菜的大铁锅,铁锅中每次的菜量已经达到极限。有段时间两条奉斋线路不是每天分头跑,而是轮着跑,于是一周后,信息反馈一位老人饿死了。柳虎老师说,真不敢停啊,能帮一个就帮一个,能送一盒就送一盒,天上下刀子也要去。有一次奉斋时遇到很严重的堵车,到达时已经下午五点,老人还在村口等着。

       送饭的志愿者们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都熟稔于心,如果哪位老人没来领饭就会关注一下这位老人的情况。对不方便出来取饭的老人,志愿者们还要送到家中。那天我们跟随志愿者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爷爷送饭。老远就看见老爷爷在家门口等着。老人的眼眶好像有什么病变,让人不忍直视。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孤独的盲人老爷爷是怎样一个人生活的,但是可以想象这一餐饭对这样的老人是多么的重要。除了每天奉斋,柳虎老师给孤寡老人奉送其他生活物资。他通过一位以前在民政局工作的志愿者老师摸排到了全县孤寡老人的情况,大约1700多人,一年送两次米、油、挂面等生活物资,逐一送到家里。有的人家车开不到,需要徒步三四公里。



       柳虎老师是北京人,但在北京已经没了自己的住房。2010年北京的房子被拆迁,到现在还没有回迁。每年政府给全家的拆迁租房补贴全部拿来做公益了。

       现在每次回北京看父母他就住在快捷酒店里。目前只奉斋这一项目每月费用6万多。他一直非常平淡地叙述着他这些年做的事情,甚至没有用过一个慈善的字眼。

       如果是我,一定会觉得这些所有的事情都困难重重,没有钱怎么做公益?可柳虎老师的逻辑是这样的:西游记告诉了他一个道理,唐僧是第一个迈出去的,如果唐僧在出发之前想死在路上怎么办,不跨出他的脚步,就永远不会遇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也就别谈取真经了。

       他说,先做,做了自然会感召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能做下去,就说明这件事情没做错。如果做错了,老天就会让自己停下来的。

       现在一天也不敢放,也放不下,太多老人的生存大事儿,放了内心过不去。我们欣慰地看到柳虎老师有着稳定的志愿者团队。

       问起他这些志愿者流动性时,他自豪地说:“我们一开始就一起做,到现在一直在一起。我们的志愿者都很霸气,很顶事儿。”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张家口蔚县已经有志愿者在复制这一模式。柳虎老师希望能尽快有能力将这一模式不断复制,因为光是涞源市就还有1500多位孤寡老人望眼欲穿地等着他们。
 
       柳虎老师做公益始于07年。那时候开始助学,他助学的模式和别人不一样。他个人出资创办了“北京苦孩子电脑培训部”,把北京周边的贫苦孩子接到家中,统一照顾吃住,供他们上学,在供养他们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教授孩子们掌握电脑的使用和维修等技术。

       通过家庭式助学,受助孩子在18岁以前就掌握了一项基本技能,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四年前后有二十多个孩子在培训部学习。

       柳虎老师说,我们家老大、我们家老二……八个孩子。我很纳闷,怎么这么多孩子?柳老师腼腆地一笑:“不是,亲生的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政策不是吗?”其实他是把资助的孩子都当成亲生的来对待了。

       现在老大已经在昌平上班了,有的孩子十八岁后返回了家乡,有几个孩子跟着柳老师做公益。在涞源租住的校舍内,每年他会开展夏令营,教孩子们国学,孩子们在这里免费吃住。

       说起在爱心互助家园收留的那位智障的妈妈,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开始柳虎老师把她送到龙泉寺边上的养老院,这位妈妈每天哭,把粪便弄得满墙都是,又送到同学那儿,还是每天哭。后来才知道是想念柳虎,没有柳虎这位妈妈觉得她的天都没了。就只好接回来,在爱心家园里和柳虎老师全家住在一起,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

       那天这位妈妈看到我们的车进了校园,看到下车后柳虎老师后,手舞足蹈,她欢天喜地的样子让同去的志愿者们无不动容。谁说智障的人就不懂得爱呢?

柳虎助养的孩子


       其实柳虎老师本身也是一个病人。刚开始见他时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后来才得知他在2010年患了强直性脊柱炎,脖子无法扭动,身体一直保持着僵硬的姿势,只能整个身体一起转动。

       儿子柳树根说,父亲上下车一不小心就会震到腰,村里颠簸崎岖的路上,父亲一挪一挪地走着,让他想流泪,“我爸特不容易”。他的身体一直是父母和妻子最为担心的问题,但整个交谈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病痛一字不提。当我追问他时他淡淡地说,已经习惯了。
 
       柳虎老师说,皈依佛教之前做公益是凭兴趣,皈依之后就是使命感了。我特意问:“什么使命?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吗?”柳虎老师又淡淡地说:“不是,我只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些孤寡老人就当成自己的叔叔大爷来对待。学佛学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这些。”

       整个交谈过程中,柳虎老师没用一个词来表扬自己,也没有诉说一点自己的艰辛,一直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所有故事都化作了他脸上的微微笑容。

       同去的秋云老师说柳虎老师像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我觉得他更像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一直用行动默默实现着济世的大愿。他虽然自己行走很困难,只能挪动着走,但是他在公益路上的每一步都迈的那样坚定而从容。

       他日复一日让他的爱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日复一日给老人们、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希望,柳虎老师用他的行动默默地带给周围人无穷的力量,一点点改变着世界!
 



文编:清风    图编:思如